收视率造假分析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最近收视率造假又上了头条,这次又是内容制作方站出来抨击了—《娘道》的导演郭靖宇发声讨伐收视率造假黑手。为什么抨击?因为购买了《娘道》的卫视不敢播(只是签了合同,应该还没给钱),要求导演去买收视率,才给播出,还给导演介绍了中间人,导演问了问价格,觉得太贵,咽不下这口气,就把这个事情给捅出来了。

 

收视率造假的受益方

为什么电视台,内容制作方都看重收视率?是因为广告主看重收视率。现实中,电视台的广告是按照收视率定价的(真正的货币是GRP,不过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可以认为电视广告是按照收视率定价的,想要更详细的了解GRP,可以参见这篇文章:GRP介绍 https://dspgo.com/56.html)。

收视率高了,电视台的广告可以卖更多的钱,电视台当然开心了。电视台开心了,内容制作方才会开心,所以把收视率作高,是符合电视台和内容制作方的利益的。唯一受损的是广告主,这个冤大头是当定了。

现在电视台比较强势,内容制作方一般是看电视台的脸色吃饭。电视台不敢明目张胆的购买收视率,就要求内容制作方去购买。即使出事了,电视台也可以甩的干干净净的。以前大家互相配合,心照不宣的一起坑广告主的钱,日子也过的潇洒。

分赃不均?

这次为什么《娘道》的导演要出来声讨收视率造假了?可能是因为分赃不均。这次电视台压价压的太厉害,导演没有钱再去购买收视率了,导演没活路了,自然不甘心啊,所以就捅出来了—利益面前没有牢固的盟友。

 

裁判又是运动员

现在在中国提供收视率的唯一的权威机构是索福瑞,而索福瑞的主要股东是央视和地方卫视。这个情况估计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在收视率市场,电视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收视率造假事件回顾

2009年

东部某沿海省份的影视频道收视率发生“异动”

2010年

人民日报首次揭露了收视率样本户正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事实

2012年8月

王建锋公开举报收视率可被操纵,被购买

2013年9月

华南卫视热播剧在部分地区收视为0,被怀疑因其他电视台购买收视而受到牵连

2014年4月

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

2015年3月8日

安徽卫视收视率滑落至当地收视第5名,某偏远二线卫视却问鼎冠军,被指收视造假

2016年12月

浙江卫视播出的《美人私房菜》因未购买收视率,收视滑落至20名之外。

 

电视收视率市场变迁

1995年6月

中央电视台成立央视调查咨询中心(CSVC),主要从事市场调查工作。

1996年

外资尼尔森进入中国,在上海推出收视率服务

1997年12月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与法国索福瑞集团子公司TNS成立合资公司索福瑞,CSVC占60%,TNS占40%。

2004年9月

尼尔森与WPP集团成立收视率调查的合资公司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

2008年9月

WPP集团收购法国索福瑞集团

2008年11月11日

WPP集团放弃尼尔森股份

2008年12月31日

尼尔森宣布退出中国

2009年4月

致力于收视行为研究的上海泓安公司成立

2010年12月

尼尔森宣布回归中国

2016年4月13日

索福瑞完成股权变更,增加12家法人股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外资方WPP占股降至15%。

 

收视率出炉过程

第一步,基础研究

这一步的工作是为了得到整个中国的电视收看情况,以便为下一步的抽样做准备。

其实这一步也不是调查所有人的电视收看情况,只是尽可能多的询问电视受众,得到的结论相对而言更有代表性。

第二步,抽取样本

基础研究不能实时做,实时收集,那样成本就太高了,所有基础研究完成以后,就只是抽取少量的样本。抽样是一门专业学科,有兴趣的人自己网上搜搜吧。

第三步,收集数据

选择了样本以后,就开始收集数据了,现在一般是在你家中安装一个记录仪,记录你每天的电视收看情况。以前是在你家中放置一些卡片,让你自己填写你每天看了什么电视频道,什么时间看的,不过这个方法目前已经淘汰了。

第四步,发布收视率

数据收集来以后,不能直接用,还需要一系列的计算,比如加权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乘以一系列的调整参数,然后再发布。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