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的故事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皇家饮膳—从帝王家的吃说起

中国自秦皇汉武以降,对于宫廷饮膳,大都约而不详,偶或私家记载,有所阐述,也不过是一鳞半爪而已。例如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编篆的《饮膳正要》虽然是一本皇家饮食的专书,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唯一官方文件,不过因为蒙人生长在天苍苍地茫茫的沙漠地带,限于环境,没有任何蔬食水菜,日常饮食只有以牛羊乳酪为主食了;后来虽然继承大统入主中原,但在饮食方面,仍保有浓郁的塞上粗犷豪迈的风格。每天御前菜单,菜色只是在牛肉羊肉、樟魔姓兔上打转,连猪肉都很少入膳的,更追论春韭秋一类时鲜菜蔬,以及用地炉温室培植出来的洞子货啦。

明代朱元璋出身草莽,他的正宫马皇后以勤俭朴实出名,有这样开国帝后,树之先谟,所以后世子孙,对于饮撰方面,倒

还没有灵肴千种,楚酵宴宴,穷极恣维的情形。明朝到了未期几位皇帝,多半骄奢淫逸,不是好大喜功,就是斗鸡走狗沉迷酒色;有的皇帝又笃信一般道家术士炼汞求丹使俩,讲求药补食疗,赛飨羞膳,顿顿离不开药物入馈,什么老山人参炖雏鸽,五味地黄煨猪腰,陈皮仔姜煲羊肉,枸杞杜仲余鲤鱼……等等。当年随园老人袁子才说:“明朝宫中饮食,由疗饥变成却病,所谓有莱皆治病,无药不成肴。”随园老人这几句话,可以说就把晚明宫廷膳食情形,一语道尽了。

清朝宫廷饮食记载,定鼎之初,从顺治以迄雍正,也是一鳞半爪,自乾隆即位,对于宫廷饮馍渐具规模列为定制,皇帝进膳是一百零八品,皇太后同样也是一百零八品,皇后九十六品,皇贵妃六十四品。妃嫔贵人,成年分宫的阿哥公主,也部有规定的品数,至于年幼未分宫的皇子格格们,都是依亲进食,除非逾格蒙恩,特邀上赏,御膳房是不另外整桌传膳的。

慈禧皇太后是最精于饮候,同时也是最爱摆排场的,同治元年十月初九穆宗即位,恰逢慈禧万寿;那时候她已经是母仪天下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笔者见过当年寿膳房在养心殿伺候一桌寿楚的菜单,菜单用暗龙纹锦笺;印着五福捧寿花纹,用恭楷写着,用海屋添寿大膳桌,铺黄膳单(即黄丝餐巾台布)。菜式计火锅二品:猪肉丝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八仙鸭子,燕窝

“意”字十锦鸡丝;中碗菜四品:燕窝鸭条,鲜虾丸子,烩鸭腰,烩海参;碟菜六品:燕窝炒烧鸭丝鸡泥,萝卜酱,肉丝炒翅子,酱鸭子,咸莱炒菱白,肉丝炒鸡蛋。照这桌寿筵来看,以件数来说,不过十六品,所用材料,除燕窝配用稍多外,所有莱式一直在鸡鸭上打转,虾只一味,鱼竟无一入候,鱼短仅仅列入碟菜熟炒,当然也比不上现在大家习见的包翅排翅,而且菜式也是直呼直令,不像广东莱馆千奇百怪的菜名,令人如坠五里雾中。如此香

图一:乾隆年间的皇家膳食单

图二:宫廷宴席中的“大碗莱四品”

燕窝庆字口磨肥鸡

燕窝贺字三鲜鸭子

燕窝年字锅烧鸭子

燕窝新字什锦鸡丝

来,所谓天府的盛食珍味,不但稀松平常,平心而论,比起现在台北一桌八子一万元的酒席,讲材料,论花式,以及精巧细致,还有所不及呢!

是否这一席寿筵,是日常例菜之外,特别增加的,那就不得而知了。至于传说慈禧晚年,每餐增到一百二十八碗之多,衡诸进膳用五到七张大八仙桌的事实,可能不及,照一百零八品定例菜之外,加上皇后妃嫔,以及如王府近臣一处孝敬老佛爷一两样佳肴,健饭加餐,那五蕴七香,百味盈前也是颇有可能的。

从前曾经听在御膳房当差的老年人说过,内延的厨房,原本叫御膳房,到了慈禧六十大庆,才把御膳房改名寿膳房。在御前当差,都是些老油子,凡事无例不增有例不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切率由旧章,恪遵往例,不是上边亲传口谕,绝没有人标新立异,做一道新菜式呈献御前的。

自从御膳房改称寿膳房后,不知那位会出点子的高明之士,把所有杯盘碗盏,匙籍虚碟,以及饮食用的餐巾桌单,一律重烧,另织,再制,图案以寿为主,什么万寿无疆啦,寿山福海啦,五福棒寿,美意延年啦,真是龙纹凤锦华舞复绝,甚至瓷瓯棵盒金扉朱腐也要烧成漆上五福捧寿图案。宫中老太监常说:

“本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所日夜馨香祈祷者,就是希冀自己成为不老神仙,所以目所见长生,耳所闻不老,周围左右,处处都是寿字,取其吉祥而兆大年。”就这样一来不要紧,不知道耗费多少国都,造福了多少办差人员。

宣统冲龄入承大统,虽然没有跟隆裕皇后一同用膳,可是要按祖制一百零八品传膳,实嫌过分靡费,于是从权减为二十六品。后来清廷逊位,宣统仍住紫禁城时期,宣统有隆裕太后四位太妃,每餐的例赏,也有四五十品,堪称罗列满前啦。据说宣统从小最爱吃端康、敬懿两位太妃赏的菜,御膳房每天的例菜,几乎连筷子都懒得动,所以每次传膳,须是把各宫送来的加菜,

放在最跟前伸手可及的地方。

内廷御膳房设在大内遵义门长巷内南三所,距离宣统用膳的养心殿已经很远,离端康太妃的永和宫更远,离敬懿太妃的储秀宫、庄合太妃的永寿宫、荣惠太妃的长春官三处也不算近,因之无论什么盛食珍味,摆上膳桌,就是用水碗暖锅,也不过即之微温两已。有人说,那不会把御膳房搬到比较适中的地方吗?

据说慈禧第二次垂帘,曾有搬迁御膳房拟议,当时内务府以掖庭关防,向来异常严密,御膳房的厨师杂役人等,品流庞杂,向例是不准跨进遵义门一步的。御膳房在传膳之前,早把所有菜式全部割烹就绪,分别盛在不怕烧的有盖钢碗或砂煲子里,放在极厚的热铁板上,上面再盖一张同样铁板,下面用炭火烘烤着,抬到遵义门,及门而止,交给当值的小太监抬进内富,一声传膳,撤去铁板,菜肴倒在细瓷器皿里盖上银盖,排列御前,如果是熬煨烩炖的菜尚不太凉,如果是煎炒烹炸的菜,全都失香走味回软,滋味如何就不问可知了。为了传膳方便,御膳房搬进内宫,自属正办,可是后宫警畔,稍有差错,内务府深感职责太重,把搬迁寿膳房的预算,列了一个惊人数字,居然把慈禧的计划打消。有人想到早年富贵大家族,大厨房是供应例菜大锅菜,各房都有自己小厨房做小锅菜,难道内庭各官不会设个小厨房吗?清宫定制各宫只准设茶水炉供应热水,以慈禧的飞扬跋扈,在圆明园、顾和园、游异山庄可以随心所欲,紫禁城里,祖训皇皇,多少还要有所顾忌,不敢器张跋扈擅违祖训呢!

有人想到民国肇建,溥仪虽仍住紫禁城内,每日三餐应当有所改善,不像做皇帝时再吃华而不实的饭了。当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刚刚开放让人参观的时候,永寿宫玻璃柜里陈列溥仪出宫前的午膳菜单,计开:“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继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蒸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熬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羊肉片余小萝卜,鸭条瘤海参,熔鸣丁腐皮,始葛

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疙瘩丝,炸春卷,韭黄炒肉丝,露肘花,小肚,卤煮炸豆腐,烹掐菜,花椒炒白菜丝,五香丝,祭神肉片汤,白煮赛动,煮白肉。”这个菜单,一共二十八品,有冷盆、热炒、大菜连点心,甭说燕翅紫鲍,就连鱼虾海味也未列入菜式,不但粗劣平常,简直不成格局,除菜式较多之外,似乎比中上人家的饭菜,还有逊色呢!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意见反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