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的故事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干杯划拳吃酒席

记得有一回台北青商会倡导“不干杯运动”座谈,同座有章乐绮、邱清华、丹扉等多人。我心想:“这叫我怎么说才好?总不能呼吁大伙儿别抽烟别喝酒吧?”况且,当时的省主席林洋港先生就是个酒量极佳的人;再说,好歹公卖局的烟酒收益,对省府收入还可以帮相当大的忙呢!如果大家从此绝口不喝酒,那对经济可能深受影响。

所谓“唯酒无量不及乱”,不喝过头便无伤大雅。

那天,我本是抱着“先听听别人怎么讲再做打算”的心情,可是丹扉女士可真厉害,她非要我先讲不可,我拗不过,只好硬着头皮讲了。我说:“今天我先不谈干不干杯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能喝酒?’我想,提倡不干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不要大家喝醉,因为醉酒伤身;若是有海量的人,喝到微醺也是人生一乐。当然,喝得呕吐狼藉,胡言乱语,那是极不好的,如喝得陶陶然飘飘欲仙而神智清明,那是很舒服的事,会喝酒的朋友们,想必都有同感吧!”

从前的人喝酒不易醉,现在的人喝酒,往往一两杯下胜,就满脸通红,头脑昏昏然,其原因何在呢?依我看,这与喝酒时间的长短快慢大有关联。当我们赴宴会的时候,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喝酒才不易醉呢?

现在有许多人,一进饭馆刚坐下来,看见花生米、炸小鱼等等小菜一上桌,酒来了,大伙儿便迫不及待五魅八马斗拳斗酒,干起杯来,等到刚上头菜,有的人舌短气粗,有的人醉眼模糊,丑态百出,往往尚未终席人已先醉,弄得“家家扶着醉人归”,虽然宾主尽欢,可是家人间候醉鬼的滋味,也不好受。

从前我们在北京吃馆子,大抵都在吃完四热炒、头菜上席之后,主人方才举杯敬客。此时,有四热炒在腹内垫底,于杯豪饮,也就不至于那么容易醉了。

我十六七岁就在外头应酬,难免要碰到喝酒的场合,家人为怕我喝醉,出门之前总要叮一句:“少喝点儿酒啊!”但是,在外头交际应酬,有些场合真的非喝酒不可,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先在家里吃一盘鸡蛋炒饭或红烧肉,在腹中添点油水再赴会;而在酒席上喝酒也要有个限度,微醺辄止。因为在筵席中,如果席上有人闹酒,闹得当场还席,对于宾主都是件尴尬的事。

北方人宴客,主人一见客人喝酒喝得差不多了,便向茶房示意,那些受过训练的茶房一见客人酒也喝了八九成啦,本来还有三个菜要上,他便随机应变提前把甜点(如:冰糖莲子、杏仁豆腐等)端上来了,因为大家都懂得吃酒席的规矩,上到甜莱就等于暗示客人:不能再闹酒了。等甜莱上完后,把剩余的菜端上来,客人这会儿就不好意思再喝酒啦!

记得前清时代的交际场合曾流行一句话:“一笔好字、两口二簧、三斤黄酒、四圈麻将,是交际四大要件。”就我们现代人听来当然是极腐败的说法,但细细体会,我们不可否认,事实上这些交际习惯,在目前的社会中依然存在。

而我们与人相处,多少入境随俗,不能写一手的好字嘛,开口能哼两句流行歌也行;缺乏喝酒海量的话,举杯随意亦可;不打麻将嘛,玩玩桥牌也不错。其目的,是跟大伙儿玩在一起,不扫人兴罢了。跟人相处,总不能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敬鬼神而远之吧!

吃酒席免不了要相互敬酒一番。关于“敬酒”,一般有个原则:就我而言,凡向人敬酒,若是自己准备干杯,必定先把杯子的酒斟满,而且一定喝得千于的。现在有很多人不懂规矩,向人敬酒,自己只斟半杯(北方人管这叫“戴帽子”),却要求对方干

杯,甚至于嘴上说干杯,自个儿却留了个底(北方管这叫“穿高跟鞋”),等而下之的是,向人敬酒要对方于杯而自己随意,这是极失礼的一件事,同时让对方秤量你虚伪没有诚意。

从前财政部顾问彭乐招先生精于子乎堪舆相人之术,他说:“我与人吃饭喝酒,凡是对方和我干杯时穿高跟鞋或戴帽子,我就不跟此人交朋友。”其理由是此人既缺敬意,又乏诚意。

因此,在交际场上,诸如此类不成文的规矩是应当要懂的。至于晚辈向长辈敬酒,则很少干杯,大致上都是晚辈千杯,长辈随意,若是长辈豪兴自己愿意干杯,也未尝不可啊!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