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链建构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中国电影产业链建构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1.1      电影业系统内产业链的建构

电影业系统内产业链的产业链条包括电影编剧、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四大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一体化产销流程。而目前中国电影在编剧、制作、发行、放映产业链上,资源呈现碎片分布的态势,
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电影业系统内产业链的建立,其关键在于各个环节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1.1.1   
电影编剧

 

李利亚:《试论核心产业及其产业链》www.lycyzx.com/lunwen

张英进:《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文化工业与全球化策略》,《解放日报》20059 11 日。


剧本不是电影的一切,但是电影的一切都需从剧本开始。

电影编剧是系统内产业链的开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好剧本是好影片的根本和保障,其创作以资金为代价。但是国内的影视制作公司对剧本的投入是不充分的,据统计,一般对前期剧本的投资还占不到整体投资的5%-10%,北京市场对剧本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8%,上海比重更低。而在国外对前期剧本的投资要占到整体投资的20%-30%。在好莱坞,一部影片至少能给编剧带来30万美元的个人收入。

一方面创作队伍及其创作状态与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产业投入不足使得电影编剧成为系统内产业链中最弱的一环,编剧们是整个电影业中的弱势群体。要改变此种现状,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观念。目前大多数人把编剧看成纯艺术行为,过于强调艺术的编剧行业规则无人愿意去打破。而正如前文所指出,电影具有艺术和商品两种属性,在市场体制下,电影首先是作为一种商品在流通。因此,
电影剧本的创作应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作为电影文化产业主体的、以商业票房为创作主旨的电影,也需要以探索电影语言、追求个人表达为主导的艺术电影,还需要在艺术个性和商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电
影。由此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

再者,加大投资力度,借鉴国外的操作模式,改变小作坊编剧模式。现在欧美、港台等地,对编剧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创作剧本,名编剧策划一个主要的故事大纲,几个编剧共同执笔,形成流水线作业。一旦成功地推出某个品牌,就不断开发这个品牌,批量生产,实现品牌的产业化延伸。引入公司的模式和管理的理念,进行工厂式的剧本创作不仅可控制创作过程,而且还可以操纵其他环节,形成编剧产业化模式。

最后,编剧产业化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内的编剧业还处在自发的原始阶段,多数编剧独立营生,导致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一无序投机风行的背后,是不合理的编剧机制,它严重阻碍了编剧业的发展。如,编剧界常有的两条霸王条款,一是剧本质量要达到投资方要求的标准为止;二是剧目开拍之前拒付编剧税后的酬金。剧本质量的认定标准模糊,完全由投资方主导决定,而开拍与否也不是编剧能决定的。这两条条款让编剧处于被动局面,应得的利益无法保障,阻碍了编剧创造力的发挥,以致整个编剧业的发展无序而混乱。所以,产业化、专业化的编剧公司,是中国影视工业的大势所趋。只有如此,编剧业才可得到广泛重视,编剧权益得到保障,强化版权意识。

剧本是一剧之本,这是影视创作中的铁律。作为影视产业化实施的基础,落实编剧产业化是重中之重。

1.1.2   
电影制作

由从属各种经营体制的制片单位所制作的电影产品是电影市场上的首要组成元素。电影产品的制作是系统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是电影产业的基础。电影产业的生产能力增强与否,与电影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产品制作即生产环节上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国产电影的年产量自2002年开始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呈逐年上升态势。 2003年国产故事片的产量为140部,相比2002年的100部增加了40%2004年达到212部,超过了1992年的170部(大陆电影产品的产量经过了几起几伏,从1993242部的高峰一下子跌到1998年年产80部的谷底),其中胶片影片202部; 2005年国产电影增加到280部,胶片电影213部。数字电影则从2004年的10部发展到2005年的 47部,并且在多年沉寂之后2004年出现了4部动画片。

另外,非国有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数量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2003年中外合拍影片已经达到了41

2001年为10部,2002年为16部)。2004年生产的212部国产故事片中,国有制片厂出品的有30部,民营公司和社会性影视机构出品的有50部,合拍影片37部。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已占据80%以上。2005年全国电影总投资额超过16亿元。在所有生产的影片中,由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制作的影片超过75%

第二,电影种类的划分仍不清晰,或者并未得到重视。商业片和娱乐片的划分过于笼统,缺乏学理上的说服力。根据好莱坞的经验,电影可以划分为武侠片、爱情片、喜剧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艺

 

高尔纯:《电影呼唤文学》,载于《WTO 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7 页。

陈晓云:《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 年第 4 期。


术片等。在中国大陆电影市场中,有意识地按照电影类型进行创作、拍摄和发行的例子较少。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的热映以来,大陆电影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电影以武侠片为主,如《武当》、《少林小子》、《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包括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周星驰的《功夫》。另一主要类型则为喜剧片,尤以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为代表,如《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手机》和《天下无贼》(持续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20032005年的位列票房排名前十位中的国产电影(包括与港台合作的影片)看,其影片类型分别为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类型单一的现象依然如旧(参见表二)。

作者认为,影片类型的多样化是电影产品的多元化在另一个纬度中的表现。据统计,2005年国产电影包括四大类型:主旋律电影、商业类型电影、商业性艺术电影、艺术电影。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影片逐渐成为年度电影产量的主体部分。这些表明中国电影的艺术空间和商业空间在逐渐融合,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显然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从电影产业的结构看,电影的生产环节由各类制作公司所组成。电影制作是各生产要素的临时机动组合,剧本策划、使用器材、演职人员都是在一定时间内组合起来的,电影一经制作完成,剧组解散, 投资者没有负担。这种方式不受一个制片机构资源的限制,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可以放开眼界选择最合适的资源。这一特点就要求在电影制片的过程里,各个环节的最优化配制,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将成本降到最低。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这一措施的出台,使得各国有制片厂纷纷改组,
成立股份制公司。

但在市场主体上,现在国营电影企业两级分化严重。除了中影、上影外,其他国营机构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大大降低,有点甚至微乎其微。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例,它成立于1946101日,原名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长影厂并入长影集团。这个曾经影响中国电影60年的老厂,渐渐消亡,在旧的经济体制下,长影负债累累。旧的体制不完善,长影往往有戏没戏都养着一群人,只利用手头上有的资源,无法制作出精良的电影作品。

 


图一    长春电影制片厂从1951-2004年间各阶段出产影片

(资料来源:www.xinjinbao.com

 

 

图二    1946-2005年间长影在职职工人数

 

 


陈晓云:《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 年第 4 期。

尹鸿 詹庆生:《2005 年中国电影产业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