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环境:真实传播新闻信息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守望环境:真实传播新闻信息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个人和机构对社会的话语输出主要为三种形式:真话、假话和不说话。新闻传播绝对不能造假,新闻传媒传播信息是为了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如果信息是虚假的,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不确定性;验证新闻传媒工作追求的全部目标就是获取真实的信息。文学和其他媒体,可能可以选择不说话,以避免说假话。新闻传媒却没有不说的自由,对于社会情况的重大变动,新闻传媒的失语,就意味着对真实情况的遮蔽,就是造假。它唯一的选择是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真实性是新闻


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1 期。


传媒唯一安身立命之所。

 

1.1     
新闻传媒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责任就是保证新闻真实。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传播虚假新闻所造成的危害怵目惊心,大跃进文革的灾难性报道陷阱是最大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最基本的问题往往是最艰难的问题。关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是一个理论上说得透彻,实践中难以贯彻的最老也是最新的问题。其症结是多方面的,有关的理论探讨也相当丰富和宏大。作为新闻传媒运作和发展的一般性的知识与思想它一方面背靠着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依据和假设,建立其一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理由与规则。有规则、有共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更需要对这些规则和理由在现实中变形、走样或者背离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针对当下的主要问题,探讨的着眼点是新闻真实性的内涵理解和新闻真实的机制健全这两个方面。

为了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对什么是新闻真实,要有一个总体、理性的把握。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民众了解客观环境的真实的变动情况。作为客观事物的主观再现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传媒永不停息地搜寻广袤空间、决不久留于一地的探照灯运动的过程和成果。它们又是对一定时空中的现实情况一定程度的感知显现,是传播住主体对自己认识结果的一种技术和再现。因此,新闻真实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实,新闻真实与否,就是看新闻与其报道的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也就是说,保障新闻真实要把握好应然实然的关系,新闻报道与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绝对符合,
那是绝对真实,是一种理想目标。以这个目标为努力方向,是必要的,也可以浸润形成一种崇高的职业伦理。但在新闻传媒运作过程中,用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新闻真实,才是现实的步骤。

这里有几个问题不可绕开,即对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结果真实和过程真实、事实真实和感情真实、静态真实与动态真实关系的把握和处理,新闻报道的根本标准就是能够帮助公众了解客观变动的真实情况。美国社会学家 W托马斯说过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个状况的结果就是现实。这段话被称作托马斯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新闻传媒及其中的运作者,对新闻真实的把握应该建立总体社会真实观照下的单个事实真实,结果真实观照下的过程事实真实,动态整体的真实下的局部阶段的真实。在信息传播中分离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以客观性原则为圭臬,防止传播者个体感情泛滥的所谓真实。

新闻传媒保证新闻的真实,担当社会守望的根本使命,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贡献点。否则,就蒙蔽、阻碍民众对生存环境真实变动状况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干扰人们对于自身社会行为的选择与决

一般说来,公众的非理性行为主要产生于对自身行为选择的无助和混乱中,产生于信息封锁和垄断中与现实的隔离和逆反之中。有人从信息论角度分析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规律,它们认为王朝衰败和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过度压抑信息的流通,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条,阻碍真实信息的传播,沟通性和透明性的信息环境缺乏,同质化信息高度发达,导致人们缺乏对异质信息的免疫力。一旦强大的异质信息兴起,就会形成一夫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状况。西方的狼来了的寓言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从其反面推论,如果不告诉人们有存在,或整天告诉人们没有,如果一狼来了,其局面是不可收拾的。新闻传媒报道真实性的缺失,只会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了解公众问题构成威胁,进而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

1.2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对社会变动的重要事实不遮蔽、不伪饰、不遗漏、不夸大,不炒作,尽责地为公众理解社会现实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 页。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 页。

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1 期。

杨保军:《试论新闻真实的有限性》,《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5 年春季号。

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1 期。


变动的提供一面镜子。二是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社会变动的事实信息,并尽可能从表层信息的呈现进入到事实的深层信息的反映,作为人们把握社会变动的搜索器。三是在总体真实的条件下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全面、公正、均衡地报道事实,尽可能呈现产生事实的现实子系统在社会总系统中的真实位置,给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正确地图

从这些基本要求出发,检视当前的新闻报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新闻造假的恶性病变,
二是新闻失实的顽症。从一般层面讲,新闻造假属于新闻失实,但造假和失实是由区别的。造假的结果是
失实,但比一般性失实更危险,新闻造假的动机是愚弄公众,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虚构情节,杜撰新闻,是蓄意性失实,已经完全丧失了新闻传媒的基本品性。

新闻造假有几种方式和手段:有事不闻,有偿不闻,有偿新闻、无事造闻和策划新闻,这与教条性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政治性有关,但也与商业利益的恶性膨胀有关。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恶性病变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新闻道德堕落的表现,也是阻碍新闻传媒发展的毒瘤。有学者认为,现在有的假新闻往往无特定指向,它不以侵害当事人为目的,以假人物、假地点为掩护,编造煽情、轰动的内容以骗取利益。普通受众在一定条件下应当拥有诉权,因为假新闻违背了与受众之间的买卖合同,而且对公民的欺骗和精神侵害是对人的极大不尊重和蔑视,侵害了受众的一般人格权。仅仅这样远远不够,从本质上追问,一些新闻传媒如果总是蓄意造假的,有没有必要让他们生存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新闻从业者造假,应该剥夺他们的从业权。

新闻报道的技术性失实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新闻可以造假的思维是有关系的。而且新闻造假在结果上与技术性失实很难分辨,但新闻失实的任何辩护理由都是没有依据的。对技术性失实一是不可大而化之,二是要有健全的防范和纠错机制。

1.3               
我们需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目标,也需要保障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渠道和桥梁,在宏观、根本性层面,需要保障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体制条件和生成机制。需要建立起从国家法律、法规到行业管理方式,从媒体内部的制度体系到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的自律等方面能够通畅运转的、保障新闻传媒真实报道的制度体系。

1.3.1          
在新闻传媒内部运作中,需要解决从泛政治化向泛商业化运作机制转变过程中脱序和断裂问题, 顺利推进新闻权力向新闻权利的制度性过渡。在当前,一些媒体内部政治性造假和商业性造假行为并存,
问题在于利用政治权力获得商业利益,丧失了基本的政治道德和商业道德。实质与泛政治化时代的新闻造假没有什么区别,但表现形式却复杂得多,主要的缺陷就是公众运用和监督新闻传媒权利的虚置。需要有效的体制和结构条件,保障公众运用和监督新闻传媒的权利,处理好人民的新闻权利与新闻从业者权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奠定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存身之所。

一是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提升到新闻传媒公信力支柱的高度,把真实地报道每一条新闻作为专业运作的通行准则。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其基本依托。

二是把真实性和客观性规范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范,把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作为根本的桥梁,健全纠错机制,完善新闻传媒的内部管理,强化社会责任,解决商业利益、特别是短期利益的极端膨胀对新闻报道的操纵和损害问题。

三是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作为从业理念和传媒文化根基进行培植。从浅层次上,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从深层次看,要把智者诚实和黄金律作为报道新闻的基本伦理依据,以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设法全面地反映公众所关心的事情。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只有制度和规范内化为行为信仰,才是最有用的。

四是提高新闻从业者素质,排除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人出于私利,又分不清新闻与宣传的界限所在,把新闻与宣传简单地等同起来……同时也表现在当今社会运作中的制度性虚伪给新闻传媒带来的无形压力。所谓制度性虚伪是指一个社会在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奖惩等三个方面,存在一种将人引向弄虚作假的趋势并在实际中起着这样的导向


丁伯铨:《新闻传媒: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现代传播》,2005 年第 5 期。

陈力丹:《传媒实践推动新闻学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9 页。

参引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1 期。

(美)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展江译,新华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35 页。


作用。内部干扰则表现在有的记者急功好利,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个人的成名成家或经济上

有利可图,肆意地杜撰、篡改、歪曲事实真相,也表现在混淆了新闻报道与文艺创作的质的区别……还表现在有的记者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感情,单凭个人的好恶、喜怒去认识、评价事实,还有的是颠倒了新闻报道快与准的关系,作风不扎实,浅尝辄止等。这既需要教育,有效的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因此,
还需要强化奖惩机制,完善新闻传媒的内外运作规范。

1.3.2                 
在新闻传媒市场发育不完善、新闻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的条件下,健全和加强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有效、可行的社会监督、公众监督、专业监督等方式,规范和保障新闻传媒报道的真实。这可以在下列几个层次进行:

一是建立新闻传媒专业信用分级制度,通过专业的、非盈利的机构,对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传媒信用进行定期评审和非定期鉴定,结合新闻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结合新闻评奖等有关方式, 对新闻传媒的社会信用进行评级,约束新闻传媒报道行为。

二是健全和发展媒介批评,建立新闻评议会等相关的公众性机构,或借助于独立的专业研究机构、新闻院校以社会批评等方式对新闻报道进行不间断的批评和评论。特别要把公众的意见调查和意见聚集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杠杆,形成全社会对报道失实的制约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新闻打假的机制。通过设立假新闻排名榜,(目前《新闻记者》每年公布全国十大假新闻的方式很好,但效果非常有限,关键在于没有公众的参与,公布的范围有限,对假新闻通过相关社会机构予以公布,严重突出的由全国性传媒予以披露,并由责任媒体公开检讨。

在这方面,应该援引市场的力量,新闻失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漠视新闻道德的行为,那就用市场力量及时惩罚来回应他们。对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既要给与及时的经济制裁和惩罚,也要对失实媒体及其相关信息公布给受众。让信用缺失的新闻传媒不能在造假和失实中获利,而且及时地付出高额的成本和代价。正如足球场上违背通行规则的球员必须为其破坏正常的游戏规则要付出相应代价一样。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对新闻的真实性视作儿戏,主要的原因还是失实的成本很低,而回报却高。虽然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对新闻传媒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但是,一般而言,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的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不是以即期形式出现的……我们靠自己的昨天换取今天别人对自己的信赖,而我们今天的履约又会成为明天获得信赖的前提。对于一些短期经营性的传媒,或者在市场上只生不死的新闻传媒,这些是没有约束力的,这就需要给以他们失实的成本制约。

四是建立新闻传媒之间以新闻报道真实为主要内容的互相监督机制。在传媒竞争市场,非理性的谩骂、攻击等非正当的、恶性竞争手段必须叫停,但是正当性的关于报道真实性的监督是绝对必要的,需要建立相关的科学运作机制,开展新闻传媒之间理性的互相批评,这是对新闻失实的有效解毒剂。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