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与“和谐湖北”目标的落差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提示打开微信,请点击“允许/是”


新闻传媒与和谐湖北目标的落差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健康、和谐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过程,或者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然而从整体上看,当前省内新闻传媒与和谐湖北的目标存在着相当的落差。

1.1      新闻传播体制上的弊端

所谓新闻传播体制,指的是一定社会控制协调新闻传播活动的制度体系。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反映着特定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一般而言,新闻传播体制涉及到新闻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内部结构、组织体系、干部制度等内容。新闻传播体制问题是束缚省内新闻传媒和谐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新闻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新闻传播体制既存在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又有自己独特的问题。

1.1.1 
传媒经营和管理失范

1)传媒性质定位不清

传媒性质定位直接关系到新闻传媒管理体制、传媒自身发展以及社会、政府对其监管尺度等问题。过去的二十几年,我国新闻传媒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宣传工具的单一事业属性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既是喉舌又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转变。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闻传媒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 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事业性质不容动摇;但在经营上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传媒要自负盈亏。对传媒双重属性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媒双重属性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新闻传媒的事业属性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内在冲突。传媒事业性质要求无条件地完成党政部门的宣传任务,而其产业属性则要求其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壮大发展,就必须引入产权明析,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 借助资本的力量向外拓展,而这些与传媒的事业单位性质有着明显的矛盾。传媒自身陷入两难境地,传媒管理自然也混乱不清。

2)传媒管理体制不完善

传媒管理体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社会、政府对传媒的管理体制;
微观管理体制则指传媒内部的管理体制。这里仅涉及宏观层面。就省内而言,宏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媒主管机关职能界定不清。其不适应症状有:

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与行政区划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

的报、台制。2003
年开始县级报刊的调整,县级报纸基本停办。但自上而下按中央、省、地(市)纵向分布,条块分割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局面造成多头管理,各管理部门职能相互重叠、界限不清。反映到省内,省委宣传部作为党管媒体的直接执行者,对所有新闻传媒负有直接管理职责;省政府下属的


李俊德:《健康舆论监督与和谐社会构建》,《新闻前哨》,2005 年第 7 期。

参见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 4 月出版,第 48-49 页。

《报刊治理下月底完成》,载《文汇报》,200382 日。


湖北新闻出版局和各地市县的新闻出版局等对报刊、出版业行使政府的管理权;湖北广播电视局和下属各地广播电视局管理广播电视行业。三大系统之间职能多有重复,切割不清。

②管理手段落后,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不平衡。在市场机制下,政府管理的手段应以法律手段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但是长期以来,省内传媒管理工作在指令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直接的行政干预多,行政调控范围过细、频率过多,主观性较强。经常直接干预传媒采写编评等内部事务。传媒缺乏自主权,难以按照新闻规律运作,而且事无巨细的行政监管挂一漏万,地域、部门等纵横交错的行政力量的分割更加大了监管难度,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③传媒市场监管缺位。在经济领域,对传媒市场行为进行监管的机构有待完善。当前省内对于传媒退

出市场的机制、传媒发行、广告经营等问题均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没有退出市场的机制,导致媒体生不死,加剧传媒数量的恶性膨胀,造成传媒市场的无序竞争,出现虚假发行量、虚假广告量的隐瞒欺诈行为。

3)传媒经营机制落后

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经营在传媒发展中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省内传媒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水平不高。

赢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广告。据调查,目前报业集团、广播电视等利润来源的 90%依赖广告收入。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造成传媒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过分依靠广告,容易使传媒受到广告主企业的操控,丧失独立性。

投资主体单一,传媒发展后劲缺乏。由于资本进入传媒受到限制,省内传媒长期以来投资主体单一, 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传媒发展,不论是添置先进的机器设备,还是引进高级人才,都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单纯依靠传媒的自我积累来实现,会限制传媒的发展速度,不利于省内传媒的快速成长、壮大。

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不足。由于传媒受到地域性行政主管的限制,条块分割、自我封闭,
无法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及重组,往往只能进行低质量的近亲繁殖。以致传媒无法加快步伐, 真正做大做强。尽管从 1999 年起,《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向周边地区发行扩张,2003 年,宜昌市的

《三峡晚报》加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但是这样的案例在全省范围内还太少。

4)传媒资源整合不畅

由于传媒集团组建时间晚,又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产生,省内传媒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利用并未实现最优化,各种关系还未理顺。如何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把传媒集团做大做强,是摆在传媒集团面前的首要问题。省内传媒集团在资源整合中的问题主要有三:

①集团内部各传媒定位趋同,出现内耗现象。如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

报》定位趋同,在办报理念、办报风格上十分接近,相互之间的替代性很强。这种趋同现象浪费集团的人力、物力、才力,削弱集团的整体市场竞争力。调整各传媒的市场定位,形成内部错位,互补竞争,增强合力,是省内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拥有高素质人才,并且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是传媒决胜市场的关

键所在。省内传媒集团尚未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人力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以致对同一新闻事件,集团记者重复采访。集团内部人才流动亦不充分,不仅相互之间存在壁垒,而且同一传媒内部也存在论资排辈现象,没有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局面。

③财务管理分散,缺乏统一性。目前,大多数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形式。要么各

单位完全独立核算,人、财、物基本不变,只是主管单位变了;要么各单位完全失去财务自主权,集团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均由集团牢牢把握,力求均衡,一家或几家赚钱的报纸养活赚不到钱的报纸。集团和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如何理顺,需要进一步探索。

5)新闻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新闻法》,但随着法制的日趋健全,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宪法》及众多的基本法律中许多与新闻活动相关的条款、专门规范新闻传媒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等,
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等,构成了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些法律法


规为省内传媒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毕竟是从国家全局出发制订的总揽全局的法律规范,很多具体的实施细则仍需省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充和完善。此外,很多国家法规还存在着不少空白点,省内可以根据实际省情进行立法的尝试,以保障新闻单位的权利,规范其传播行为。目前全国不少省、直辖市已经制定关于新闻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 1989 年制定《上海市图书报刊音像市场管理条例1997 年修改河北省 1996 年制定了《河北省新闻工作管理条例》。1999 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关于新闻监督的地方法规《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对传媒舆论监督的对象、权利保障等进行了规定。此外,安徽省的新闻暴光案件追查制度,浙江省舟山市关于舆论监督的暂行规定等等,都使舆论监督在这些地方开始获得制度性的保障。而省内目前尚无类似法律,使得管理机构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传媒的舆论监督权利没有相应法律保障,影响了传媒功能的发挥。

1.1.2   
传媒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省内新闻传媒发展迅速,由最初的一报两台一家党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展成为多品种、多层次的传媒结构。传媒的区域拓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出现跨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的媒体。但从总体上看,省内传媒结构还远未达到合理的程度。

1)结构不平衡

建国以来,在中央四级办台办报方针指引下,省内各地区各自为政,纷纷办报建台,导致传媒数量猛增。同时,由于缺乏市场退出机制,传媒只生不死优胜劣不汰,更加剧了媒体数量的膨胀。其直接后果是传媒结构小、滥、散,整体规模效益低下。尽管在 2001 年后县市局台合一、停办县级报,但从整体上讲,省内传媒结构失衡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与过去比较,省内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省份横向比较,各传媒发展并不均衡。湖北报业发展水准高,在中部五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2005 年世界报业大会上发布了世界日报发行量前 100 名,省内就有两家报纸上榜,《楚天都市报》位居 39 名,《武汉晚报》位居
85 。但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同属中部的湖南省比,
在市场占有率上,湖南省级频道本省市场占有率为 43.5%而省内省级频道本省市场占有率仅为 27.9%在收视率排名上,湖南本省新闻类节目收视率排名前十位中,除央视《新闻联播》排名第
2 外,其余全为

自制节目占据,而湖北新闻类节目收视率排名前十位中,除自制的《10 分要闻》和《提案追踪》位列第 7

和第 10 外,其余全为央视等占据。就全国而言,湖南卫视在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上已成为继中央台 5

频道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之后并列第 7 的省级电视台。在节目策划、制作水平上,湖南卫视策划了一系列知名、有影响力的节目。而省内能叫响全国的电视节目却并不多。

2)布局不平衡

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省内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客观上也造成了传媒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比山区要好;城市周边其他农村地区要好。以报业为例,根据省报业协会的资料,省内目前的报业格局是一个中心、两个圈层。一个中心是武汉城区,两个圈层是地处武汉周边的 4 个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鄂州市形成的内圈层市场和其余地区形成的外圈层市场。三个市场报业规模、经营实力、影响力落差很大。中心市场基本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江日报报集团主导。据统计,两大集团的 6 家综合类报纸的发行总量和广告总收入,占到全省报纸发行总量和广告总收入的 80%90%。区域发展不均造成的后果就是发达地区传媒竞争白热化,市场过于饱和;
欠发达地区传媒发展不足,市场萎缩。以都市报分布为例,武汉报业市场过于饱和,出现严重同质化问题。而十堰、恩施等周边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依靠公费订阅的党报唱独角戏,都市报、晚报发展不足。

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004 年省内总人口 6001.70 万人,农业人口 4237.47 万人,非农业

人口 1764.23 万人,农业人口总数大大超出非农业人口。然而新闻传媒在城乡的布局却极为不均。在广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 年出版,155-156 页。

据人民网20055 31 日讯。

引自《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3 年版,第 222238 页。

黄承喜、付春晖:《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思考》,载《统计与决策》,2003 年第 6 期。

程世寿:《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

湖北省报业协会:《湖北报业现状综述》,载《中国报业》,2004 年第 4 期。


大乡村,报纸的普及率与城市相比是极低的。据调查,郧西县的 9 个村 257 户中,平均每个村订报
8.1
份,

户平均有 0.15 份报纸,主要是公费订阅,有 53%的人基本不看报纸。地处江汉平原的钟祥市的 9 个村中,
户平均订报 0.1 份,主要也是公费订报,有
45.8%的人基本不看报纸
。在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方面,随着

村村通工程的开展,2003 年省内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 95.6696.29%。但是在电视接收方式和收看频道上,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根据央视索福瑞传媒研究所抽取全国
68 个县市所做的调查:在城市

80.1%的家庭接入省市有限电视网,收看频道平均 24.5 个;农村
59.8%的家庭通过室内外无线天线接收, 收看频道平均 10.8 。在节目的构成上,城乡比例更是失调。面向农村的节目总量少、内容单一、播出时段差,而面向城市的节目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播出时段好,出现广播电视城市化的倾向。如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虽然开办 7 个频道,却只有中波卫星频道开办了一档农业节目《今日农村》,与节目总数相比,
对农广播节目实在太少

3)传媒核心失落

中外传媒发展史表明,在传媒结构中总有一类传媒或一两家媒体处于该结构的核心。主流媒体承载着弘扬、强化主流价值,实现社会整合的任务。在省内,党报长期以来都处于核心地位,以《湖北日报》、

《长江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在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塑造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党报的核心地位逐渐边缘化,这主要体现在党报发行量的下降和党报核心读者群的流失,舆论引导功能弱化。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2 年全省共创办各类报纸
182 种,其中省、市(州、县(市三级党报 69 种,都市报、晚报
15 种,专业报、行业报 54 种,

大专院校校报 44 。但就总发行量而言,69 种党报 2002 年的平均期总发行量为 178.75 万份,而 15

都市报、晚报的平均期总发行量就达到 268.88 万份。就影响力而言,在武汉综合类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武汉晚报》,最有公信力的报纸是《楚天都市报》,党报未能榜上有名。传媒核心的失落,不仅关乎传媒业,事实上还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关系到舆论导向和社会整合。

2.1.3  传媒运作失序

省内新闻传媒步入市场后,经济创收能力得到释放,很多善于经营的传媒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表现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媒运作失序的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

1)新闻传媒的无序竞争

省内新闻传媒的无序竞争主要表现在报业市场上。仅武汉市场就有 6 家省内综合性日报竞争,他们还要与来自外省的报刊比拼。为提高发行量,各报纷纷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吸引读者。由于市场监管缺位,相应法律规范不健全,省内报业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

①价格大战。近年来,国内报纸发行市场上价格大战浪潮此起彼伏,省内也未能幸免。1999 年,

南京报纸首发价格大战,接着蔓延到昆明及其它城市。《武汉晨报》曾爆出跳楼价一毛钱一份,各家报纸明知亏本,仍然降价发行。在各报相持不下之际,政府出面叫停,一场耗损元气的价格大战才得以停息。价格大战的后果是提高报纸发行成本,加重报纸负担,经济效益不好的报纸甚至因此陷入破产境地。

②有偿零售、征订。2002 年,武汉一家报纸开展零售天天抽奖,向购买者送刮刮乐抽奖券;2003

年,另一家报纸举行买报送房子的抽奖活动,一时间吸引了不少读者。此外,各报随征订数量送礼品等手段也层出不穷。这种赠品价值远远超过报纸本身价值的行为就是不正当竞争。它将导致报纸精力分散, 把心思放在促销,而忽略对报纸品质的提升。

③发布虚假发行量、阅读率信息。由于发行量直接关系着广告的投入量,决定着报纸的主要收入,各

报为吸引广告客户,在报纸发行量上大做文章。广播电视台则在收视率上下功夫。由于没有权威的发行量


程世寿:《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

据《中国新闻年鉴》2004 年版,第 203 页。

据《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3 年,第 2―3 页。

何瑛:《重视对农广播节目》,载《新闻前哨》,2005 年第 6 期。

湖北省报业协会:《湖北报业现状综述》,载《中国报业》,2004 年第 4 期。

同上。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3 年中国内地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简体版》http://www.ccdc.net


核查机构,发行数据权威缺失,媒体各执其词,甚至互相打击,不利于报业市场的和谐发展。

2)传媒社会责任感缺失

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随着传媒越来越市场化,追逐经济利益逐渐成为许多传媒的首要动机,社会责任则被抛诸脑后。省内新闻传媒在市场化浪潮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如省内的几家都市报、晚报为争取市场,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暴力、凶杀、色情新闻不绝于版,媚俗倾向明显。2004 年发生在黄冈《鄂东晚报》上的恶性敲诈事件,更是让人震惊传媒的堕落。

3)从业人员素质下降

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决定着传媒功能的最终发挥。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下多元价值观、各种利益诱惑的冲击,省内传媒从业人员呈现出职业道德滑坡、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记者受贿、索贿、敲诈勒索事件时有发生。不少传媒工作者走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误区,为吸引受众,产生轰动效应,大量报道低俗、煽情新闻,失实新闻、虚假新闻。值得欣慰的是,媒体和社会已经意识到了维护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性。2003
7 月湖北省出台《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六不准。当然,省内传媒工作者的行业自律仅仅是开始,要使传媒人员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配套的新闻法制建设和完善的社会监管体制。

2.2      新闻传播的不和谐现象

近年来,省内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湖北的进程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进展,引导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主流舆论,同时,还对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追踪报道,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和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进行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省内新闻传媒的报道,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和谐现象。

2.2.1   
新闻传播内容的不和谐

1)错误导向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影响,使省内新闻传媒的报道出现了一些导向错误,表现有三。

①片面报道,不讲大局意识。传媒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导致忽视新闻纪律,违反以正面宣传为主

的舆论导向。有些都市报负面新闻过多过于集中,令人感到黑道猖狂,信心受损。如 2003 4 17 日至

29 日,对省内四家都市报第一版内容进行的简单统计表明,犯罪性和灾害性新闻占的比例分别为
38%43%

44% 30%。地市级的报纸如《三峡商报》、《东楚晚报》也有这个倾向。

②抢发新闻,违反新闻纪律。2004 3
23 日《大家文摘报》转自外省某报的《谁会成为第五个直辖市》一文称,武汉市将有望升格为全国第五个直辖市,因原本在经济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目前有专家提出在武汉市升格后湖北省的分解方案4
23 日,《襄樊晚报》以《你将是哪省人》为题再次将该文转载。两家媒体消息源自外省媒体和网上传闻,未加核实便刊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③利用负面新闻进行炒作。报道敏感问题时,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要充分考虑报道产生的负面效应。然而省内一些媒体却利用负面新闻进行炒作。2004 10
10 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黄石《东楚晚报》、黄石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河南豫花面粉有事件,不仅弄错了检验标准,
将超标 40%误报道成超标 14 倍。2005 6
22 日、23 日,武汉一家报纸连续大版面炒作杀人魔王马汉庆双面人生,似乎要告诉人们马汉庆是个好情人、好儿子、好父亲,导向不当,社会效果负面。

④道德导向出现偏差。 2004 4 18 日武汉一家报纸在第 9 版《新手装老手辆汽车过车瘾》

一文以欣赏的口吻描述刚拿到驾照的郑先生如何把朋友的汽车骗来过瘾的事。2004 4
30 日武汉另一家报纸在女人周刊《成为幻想中的她》一文中,教导女孩子如何嫁个有钱人,鼓吹金钱至上的择偶观,导


参见《中国新闻周刊》,2004 年第 43 期。

《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自律公约》,《长江日报》20037 08 日。


向明显失误。

2)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虽然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权威的界定,但其实质,是围绕字在做文章,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新闻报道权的滥用。其用新闻谋私的,就是新闻的报道权、舆论话语权和媒体传播权。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传媒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或以新闻的形式播出广告,或用刊登新闻作为交换拉广告、搞发行,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同时媒体对大广告客户的报道倾斜、涉及广告客户的新闻粉饰等情况也屡见不鲜。记者编辑在报道活动中收受红包,或者接受被采访单位提供的旅游、出国等好处,条件是对该单位正面宣传。

记者在采访中以内参、曝光等要挟,迫使被采访者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来有偿不闻。当前, 有偿新闻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黄冈日报》子报《鄂东晚报》更是把这种公权寻租谋利发挥得与放火打劫没有两样,搞得人们见了记者像躲瘟神,惊呼防火防盗防记者!

3)虚假报道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的痼疾。在省内的新闻实践中,报道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严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虚假报道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与已不利,隐藏真情。有的新闻从业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

利出发来选择事实,报道新闻。不少媒体对灾难性事件和腐败现象的报道避重就轻;对某些单位和个人歌功颂德。当然,有些媒体本身希望能按新闻规律对此类负面现象做出如实报道,却因为权力机关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干预而无法实现 。

②道听途说,调查不实。为了争抢时效,有的记者不深入采访,道听途说;有的媒体从网络摘编未经

核实就发布新闻,造成不实新闻。《随州日报》2004
10 11 日刊登《随州下岗夫妇负债养育台湾脑瘫儿》的失实消息,翌日被《楚天都市报》转载,12 1 日又《武汉晚报》转载,导致失实新闻的扩散。

③唯利是图,编造新闻。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队伍腐蚀影响很大。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违

反职业道德,把报道变成了牟取私利的一种手段,以稿谋私,不惜编造不实新闻。20044月黄石电视台新闻采访造假事件,引发了网民对省内新闻媒体品质的质疑。

4)低级庸俗

省内一些传媒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关注与中国人主流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热衷于明星隐私、低俗猎奇新闻,以刺激的、耸人听闻的手法极力渲染。炒作低俗猎奇新闻。2004 4
56 日,武汉两家报纸转载昆明美女人体盛宴的文章,还配发照片。甚至在中央媒体已经发表批评性报道后,仍于

9 日拿出两个版予以专题讨论,并配发多幅照片,将这事件再次炒热。炒作明星绯闻。为吸引眼球,不

少媒体的娱乐新闻大肆炒作名人隐私、绯闻。2004 4 24 日,武汉三家都市类报纸转载上海《新闻午

报》消息:女医生状告央视名主持赵忠祥。其标题触目惊心:女医生讲述 7 年婚外恋—–曾为赵忠祥怀孕流产。如此炒作,在都市类报刊中十分普遍。渲染灰色情感。2005 年在对武汉四家都市类报纸的情感倾诉栏目进行抽样统计后发现,2004 年涉及畸恋、孽情、出轨、失败感情的话题所占的比重依次为 97%

93%92%64%2005 年依次为 65%73%67%59%。这类非常情感所占比例仍然偏高。渲染血腥场面、暴力新闻。为了吸眼眼球,有的媒体大量发布血腥、暴力等刺激性内容,令人不忍卒读,毫不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目前低俗之风已成社会公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5)不良广告

广告是传媒经济的生命线。传媒在刊播广告时,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广告在引导消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功能外,还有导向性、思想性、审美性等特征,能够对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所以新闻媒体要坚持广告宣传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广告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然而不少传媒一味看重广告的经济效益,而对其内容的把关意


王泊:《有偿新闻的本质及其法律责任》,《新闻记者》,2003 年第 10 期。


识较弱,从而导致不良广告的泛滥。

①导向错误。一些传媒在广告发布前,没有对广告的内容进行细致详实的审查,出现了有悖于政治原则性、与主流价值不相符合的内容。2005
7 20 日,武汉一家报纸 9 版房地产广告语:世事无常,人生须臾。人们信仰陨落,你不如信仰享乐。这样的广告创意,忽略了广告的思想导向,价值观十分错误。

②格调低俗。广告应将受众引向积极健康,品位高尚的生活方式,摒弃一些庸俗不堪,趣味低级的垃圾。然而省内新闻传媒中却出现不少内容媚俗低下,消极落后的广告创意,向社会传输错误的理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某报曾刊登过一则洗衣粉广告词:你泡了吗?你漂了吗?其立意利用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和一部分人的媚俗心理,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③虚假广告。新闻传媒应该珍视受众的信任,承担起广告把关的重任。但在事实上,一些媒体没有严格的广告发布程序,对商品广告宣传的产品质量性能不进行验证,成为不法商家坑害消费者的帮凶。不仅对消费者个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和声誉。

④违反法律法规。省内广告内容违反法律的现象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医疗广告偏多,数量和用语违反《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例如,2005 5 月武汉两家都市类报纸刊登的惊爆男性传奇广告, 用低俗手法宣传夸大保健产品疗效,与国家《药品广告管理办法》中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相悖。

2.2.2 
新闻传媒不和谐现象的原因

导致以上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且两方面的原因又常常交叉起作用,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飞快膨胀的商业化趋势,在传媒业中形成了强势的商业化理念,
追逐赢利成为一些媒体新闻生产的信条。另外,席卷全球的消费主义思潮和社会的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对新闻单位和从业人员也有很大影响。

其次是经济利益。当前大多数新闻媒体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媒体赖以生存的主要是广告,而广告利润又与媒体的发行量、收视收听率有很大关系。在湖北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少数媒体在谋求经济利益过程中发生了错位。为了经济效益,降低新闻产品精神品位以迎合读者的趣味,往往默许导向错误、虚假、低俗新闻的发布。为了抢夺受众,传媒对一些重大新闻采访不深入,调查不细致,情况还没弄清楚就急于发稿,满足于道听途说,凭借一些零碎信息大肆炒作。有的媒体甚至鼓励采编人员拉广告。造成了新闻和广告界限的混淆,甚至使新闻版面成为变相的广告版面。有的媒体以娱乐至上为市场的切入点,使低俗新闻大行其道。

其三是传媒管理方面的原因。当前对新闻传媒的监督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新闻公害重视不够,处罚不力,是某些新闻公害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主管部门在处罚新闻单位时有顾虑,怕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往往造成对新闻公害的监督不够和查处不力。而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编辑实行监督的氛围和机制还远未形成。

其四是职业道德。新时期以来省内新闻事业大发展,新闻队伍迅速壮大。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少数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核实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不严格执行新闻纪律,以至假新闻、失实新闻、违规新闻常见诸报端。当前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也造成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失衡,
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搞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不正之风面前容易打败仗。

2.2.3 
新闻传媒不和谐现象的危害

错误导向、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级庸俗、不良广告等内容出现在我们的新闻传媒上,不但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孙建丽:《低俗广告还要盛行几时 》,《电视研究》,2001 年第 9 期。


第一、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各种不和谐音,背离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背离新闻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良好形象, 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下降,削弱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功能。

第二、损害了新闻单位的经济利益。有偿新闻降低了社会各界对媒体的信任度,必然影响媒体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最终必然影响其广告收益,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不利于建设和谐湖北的伟大工程。媒体是社会的窗口,积极和谐的舆论环境是和谐湖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媒体的不和谐音是对新闻生命力和公信力的自戕行为,更是对公众福利与社会和谐的严重伤害。当传播内容出现较多的导向错误、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级庸俗和不良广告等内容时,新闻传媒构建大众公共领域的功能就会大大削弱,营造和谐社会舆论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ETC注销ETC充值ETC客服ETC扣费查询


ETC发行合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