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联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联

 

1.1      电视民生新闻的界定、特征及兴起的背景

自《南京零距离》开播之日起,学术界便纷纷跟进,展开了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学理研究。不过迄今为止,对其界定依然众论不一,有学者把它归纳为五种:1传播理念说:认为“‘民生新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正在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电视新闻的全新实践2新闻类别说:认为“‘城市民生新闻是题材分类意义上的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类型,是电视新闻大类。从题材对象上看,它和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教科新闻相互并列……”3传播理念新闻种类兼容说;4节目形态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5难以界定说:认为民生新闻与新闻学领域里传统的按照单一标准划分样式不同,是多个标准共同生效的划分结果民生新闻就是这样充满悖论地存在着

尽管对民生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在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这一问题上,学界则基本达成了共识1平民化视角:平民话语权的缺失是电视民生新闻诞生的现实语境,视角的下移是其安身立命之根基。民生新闻站在百姓的立场,是百姓的代言人。2民生内容:百姓事无小事,民生新闻传递或评说与底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有着独特的内容定位。3民本取向: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与民生内容决定了民生新闻必然以民为本,它关注百姓,服务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以体现媒体对广大受众的社会关怀。

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与繁荣是社会发展与新闻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电视民生新闻是当前党的执政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将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的总目标,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媒介对此责无旁贷。为实现这一目标,媒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到电视新闻中,就意味着较多的百姓面孔与声音。从新闻发展规律层面来看,在传统新闻官本位理念下,电视新闻是政治的传声筒,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得广大受众敬而远之。加之你传我受的新闻播报方式,传统电视新闻忽略受众,缺乏与受众沟通的弊端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有一种新的具有阶段性与浪潮意义的新理念对之进行补偿。在竞争这一动力机制下,
传媒纷纷寻找市场空缺,定位于百姓,向受众回归的电视民生新闻便应时而生。

1.2       
公共新闻的界定、特征及兴起的背景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称公民新闻(Civil Journalism,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


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 114 日。

1860 新闻眼播出一周年纪念研讨会》,中华传媒网,2004 10 13 日。

陈立生:《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4 月。


初源于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一种新闻理念。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的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Jay Rosen教授呼吁新闻媒介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

公共新闻从出现之日起,就在学术界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至今尚未平息。与我国对民生新闻的学理探究相似,关于公共新闻的研究,虽然历时十多年,但公共新闻的涵义从来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许初创者认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过早做出定义会限制它的发展。但通过Jay Rosen的叙述, 我们能够对公共新闻的特征予以把握,即(1)公共新闻报道的对象是与公民的职责与权益保护相关的公共议题。2)公共新闻要求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以组织者的身份积极地介入到公众事务中, 发动公众参与,帮助公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公共新闻在美国的兴起绝非偶然。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的美国,冷战刚结束,美国意识形态似乎在全世界都取得了胜利,而在美国社会中却普遍存有一种民主荒废的忧虑:参与投票的选民减少,公众倾向玩世不恭;缺乏责任意识;公民选举往往受广告、投票站喧嚷的扩音器和媒介事件影响,少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公众社区生活参与性与日俱减…….在这种现状下,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公共危机,认为再按传统的新闻理念操作将让他们失去越来越多的受众。另外,新闻从业人员深刻感受到他们在社区生活中作用的锐减比起预期,很多人怀疑:在我以后的新闻工作生活中还要干些什么?在已经参加了四五次枯燥冗长的总统竞选报道之后,他们反问:这就是我将来继续从事的职业,再来更多些?基于这种对美国民主的担忧及媒介自身独立属性的认识,新闻批评者们认为新闻媒体应当在公众事业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起更积极的社会角色。公共新闻运动由此开始。

1.3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异同

从上述对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特征来看,两者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受众定位:民生即民之生计,民生新闻将镜头聚焦百姓及大众;公共新闻的别称公民新闻实则指明了以公众为属性的受众定位。Denis McQuail在其《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到,一部标准化字典将大众定义为个体性缺失的聚合体(Aggregate in which individuality is
lost
,这很接近早期社会学家们经常赋予媒介受众的定义在他看来,大众,或者说是作为大众的受众是无主观能动性的。不过,孕育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环境决定了其受众已非这种纯粹意义上的大众。当下,媒介种类层出不穷,媒介产品推陈出新,受众由此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并且对这种选择权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自由。在这之中,受众个体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日益凸显。公众不同于大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公众虽然规模很大而且分布范围广,但这个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

(2) 报道内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受众定位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报道内容各有侧重。电视民生新闻将受众定位于百姓,因此其新闻选择和报道均围绕百姓这一群体而展开。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的关注是其主要内容。大至天灾人祸、小至柴米油盐均是民生新闻的取材范围。而公共新闻的公众定位则决定了其报道的内容主要为公共事件或问题,这就意味着这些事件已不再是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琐碎片断,而是事关公众利益并能留给公众以充分的讨论空间。

3)媒介角色:电视民生新闻是对百姓生活的一种镜子式反应,它按照常规新闻报道方式进行, 并结合 SNG、热线电话等现代报道手段,力图展现生活的原生态,为百姓代言。公共新闻不满足于纯粹新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1),第 30 页。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1),第 31 页。

陆银味:《美国公共新闻事业的实践与理论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1),第 250 页。

Denis McQuail:《 McQua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4th edition
P3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P168


闻报道,不停留于对受众的告知,而是以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媒介事件当中,运用各种调查手段, 发起各种形式的论坛,召集公众对某一特定公共事件或问题的公共商讨和争论,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受众定位、报道内容、媒介角色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综观起来,
两者均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受众本位理念。所谓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
电视民生新闻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传媒本位理念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播报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实现了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平民阶层的倾斜。公共新闻在确保平民阶层拥有话语权的同时,致力于实现受众参与的平等,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公众利益,并培养、提升公民对新闻事件乃至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能力。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对受众本位理念的不同解读正是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联性所在,这种关联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意见反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