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现实与转型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提示打开微信,请点击“允许/是”




(一)    二、现实与转型


a)        
对于家庭的前景,已有为数不少使人不安的预测。在欧共体国家中,离婚率虽因宗教、文化、个性不同而有高有低,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虽有美国的前车之鉴,英国的离婚率仍节节攀升,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模式及其分离倾向的大讨论,各方莫衷一是,但争论的结果对男性的未来至关重要。


b)        
有些人,无论自己曾多么地不对,都强烈地希望破镜重圆。因此,有人主张,离婚的批准手续应更复杂;女性不应接受教育,更不应外出工作,她们只应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只有这样,男性才能重新成为一家之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原教旨主义者最为活


c)        
跃。只要人们对往昔的家庭模式还抱有幻想,原教旨主义就仍会有市场。但与两性平等和社会公平等合理的要求不同,这些主张完全难以实行:不让女性工作,经济将会崩溃;你也无法剥夺已受过教育者所受的教育、


d)        
有人提议,男女两性的定义应回归占典。在1997年英国大选中,保守党的一个大手笔是承诺:如果夫妻双方有一人因要照顾新生儿而放弃工作的话,其个人收入免税额将由其配偶享有。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出生后,女性一般会放弃工作以照顾幼儿,因此这只适用于已婚夫妇。这项承诺是保守党为了固守其传统的家庭生活的保护神的形象而做出的,但它并未为保守党赢得多少选票。


e)        
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主张不会被未来任何政党的政治家所青睐。应该记得,工党也曾在竞选中扮演过正统家庭的卫道士的角色。


f)         
1997年大选前几个月,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最信任的一位军方人员,同时也是下院议员的彼得曼德逊建议,由国家向新婚夫妇提供可稍后偿还的见面礼以帮助他们度过其婚后短期的财政危机


g)        
一主张的实质是鼓励恋入选择结婚而不是同居。它公然地盗用了遵循传统的托利党人(保守党的前身)的主张。但曼德逊的建议并未被纳入工党的纲领。在实践中,决策者们默许现有的高离婚率,并认为对离婚的严格限制并不能减少苦难和离弃的发生。生活是七色的,异性间的关系在形式和实质上正远离传统,入们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点。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道德崇尚者的大吵大闹,20世纪80年代在政治、经济领域正义的绝对优势并未使人们赞同严苛的社会态度。恰恰相反,夸夸其谈只会加深人们对理想的传统家庭的怀疑,道德崇尚者的举动显然未能扼制人们的想思想一表面上的模范家庭实质上充满恐慌与悲伤以及对爱情的严峻考验。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未来惟一的不同可能是:人们对此不会视而不见。


h)        
关于婚姻与家庭的辩论吞噬了所有人,男性的所作所为正日益成为这场辩论的中心。这种局面的形成最初是由于女权运动者下决心把包括殴打和强奸在内的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的骇人听闻的事实真相全部公布于众。她们成果辉煌,尤其是在说服警局认真受理有关家庭刑事暴行的指控以及引起社会对此类事件的严重关注方面。近来同样令人备感头疼的是有家室的男性所扮演的父亲角色。


i)          
连将拜访地球的火星人也会对心理学术语父亲形象竟代表着粗暴的家长作风感到不可思议。关于父亲对子女性虐待的无情曝光击碎了父亲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近来的研究表明,25%的父亲与其子女(尤其是女儿)有过程度不同的性接触。在这些案例中,约一半只是某一孤立事件(但其性质同样严重);四分之一的性接触中有舔阴现象。据推测,另有2%的父亲对其子女进行过没有身体接触的性骚扰,如语言暗示或着装暴露等。有关继父的调查同样堪忧。至少1/11的继父在继女未满14岁时与其有过性接触。(与女孩有性接触的男性不只局限于其父亲或男性长者。谢娅海特对美国家庭所作的调查报告指出,


j)          
“31%的少女承认她们遇到过来自生父、继父、兄长、父母的兄弟、


k)        
父母的父亲等的猥亵。


l)          
社会终于意识到该认真处理这些严重的问题了。揭示恋童癖患者的残忍行径的法庭案例使人们对单身在外的少年十分担心。与之相比,道貌岸然的父亲对其子女的不轨行径则较难处理。每一次指控都会遇到他们貌似有理的抵赖。尽管这些控诉有如石沉大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年、未成年的男性、女性――公开其不堪回首的往事,人们将越来越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m)      
父亲对子女的这种行径不会立即悬崖勒马,这加剧了人们对日益严重的父亲与子女的分离倾向的忧虑,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在今日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约有160万男士的子女已搬出住在别


n)        
处。典型的情况是:当父母离异时,父亲总是扔下子女不管,在大部分时间里,总是母亲照料子女:近来的调查显示,23%~43%的男子在离婚五年后便与子女完全断绝联系。这一情况知者甚多,以致正急于寻找家庭危机替罪羊的社会保守主义者自然而然地把离异的男性而不是过去的单身母亲作为领取政府福利救济的主要对象。在英国,保守党政府内阁意识到,如果能找到离弃子女的父亲并强迫他们支付子女的抚养费,政府就能够减少其福利事业开支。即便这样,曾经有神圣光环笼罩的父亲形象已一落千丈了。


o)        
威望的回升在短期内很难做到,但人们对此的企盼将使社会更多地关注父亲们的一举一动。这意味着人们把制订一个全新的关于为父之道的高标准看成是目前致力于用一个开放、民主的家庭替代封闭的、守法的家庭的努力的一部分。开放、民主的家庭能够解除19世纪人们对家务劳动所作的性别区分以及由此造成的男性对家庭生活的冷漠,它将鼓励男性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p)        
这一努力已经开始,不必对其前景过于悲观。已出现的丈夫在妻子怀孕、分娩过程中配合、参与的趋势正广受好评,仍应继续。


q)        
当产妇因疼痛难忍而高声叫喊的时候,未来的父亲在医院的走廊里焦急地踱来踱去,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丈夫闯进了分娩室就不会再退出来――即使他们带进去的摄像仪器把手术室搞得一团槽以致惹得助产士心烦,也不退出。尽管进度不一,其他领域的进步仍将继续。女性是十月怀胎的主角,这是毫不夸张的。在她们的分娩时刻,男性做什么都有点手足无措,于是便很尴尬。孕妇的诊所不应向男士闭上大门,这虽不易做到,但我们应持支持的态度,因为这很重要。


r)         
社会时刻在变。20年以后,女性在养育孩子方面比男性要有优势的说法将被人视为怪论并为时代所淘汰。目前,大部分人仍认为女性更善于觉察儿童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证明


s)        
他们自己也是第一次发现一事情并非如此,这一既成观点将逐渐动摇。从一开始,这点就是很明白的。那些抱起新生婴儿的男性――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这样做了――都会惊奇地发现,婴儿很快便变得乐于见到他们,能迅速地听出他们的声音并模仿他们的面部表情。研究指出,在对婴幼儿的态度上,在其早年,男女两性的敏感程度是大致相同的。在一次试验中,录有婴儿啼哭声的磁带被播放给8岁和14岁的男孩和女孩听。就外在反应而言,女孩显得更关切;但若测量其内在反应,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角度来看,男孩则与女孩一样――只不过是性别的差异使男孩不愿显示出来罢了。成年人的试验结果也是如此。独处时,男性在照顾婴幼儿方面一点也不比女性逊色,动作一点也不笨拙,他们也会很自然地同婴儿说话。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然法则。


t)         
这个试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除了需要专门技能的个别领域(比如喂奶),男性在照顾儿童方面能做得与女性一样好。知道这一点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这与改变就业格局,让女性乐意而不是厌恶抚育孩子及女性对男性的特有希望――不要太沉默寡言,不要太笨手笨脚――是一致的。连各国政府也对此表示了起码的赞同:


u)        
规定了欧共体内就业权利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社会一章中收录了关于男性无薪的产假的保证书。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希望如此:在其一生中有一位疼爱他们的家长固然不错,有两个岂不更好?


v)        
父亲与其子女的亲近会使大家都受益这一说法必将深人人心。这一观点已由澳大利亚驻英国记者、左倾的公共利益准则研究所的研究员艾德里安娜伯克斯明确提出。她在其著作《父亲:


w)      
再铸辉煌》中提出的论点与右派传统主义者和部分左派男女平等主义者的观点都不同。后者的立论基础是:男性承认自己既不愿意也无能力承担抚养子女的任务和责任。在研究一批未受重视的数据后,伯克斯女士作出结论:不可否认,许多为人父者并不十分


x)        
关心其子女的生活;但从古至今,关心子女或有机会便会关心子女的父亲一直存在。她提出了使父亲像母亲那样与子女亲近的方法,包括扩展有利于融洽家庭成员关系的就业手段,对父亲多加鼓励以及对男性公民进行父道教育。


y)        
如果这个计划在新世纪进展顺利的话,它将有助于把男性、女性、儿童都从家庭不和中解脱出来。但要想使其成为必然,诸君仍须多多努力。竞争的极端必要性已难以同妇女对有利于家庭生活的工作场所的期望保持一致,就更别提使男性从中获取等量收益的观点了,许多妇女阻止男性进一步介人家政管理,因为对某些男性而言,这已成了其在家庭内部施展权力的空间一有时是惟一的空间。伯克斯女士认为,男女两性都应为此做出让步。


z)        
她还呼吁对1989年通过的涉及父母离异后孩子的抚养问题的《儿童法案》的某些条文进行修改以改变贯彻不力的情况。该法案的某些条款存在歧视未婚父亲的内容。考虑到同居率高,婚姻的缺点日益暴露的现实,这个法案是不合时宜的。该法案拒绝把一般父亲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赋予未婚父亲。只有在女方允许的情况下,未婚父亲才能获得有关权利,若女方不应允,他就只有向法庭提出申请。法律希望借此使其承担对子女的责任,故一般不会拒绝他的申请,但批准的过程花费较多且手续较多,易使人厌烦。该法案的精髓是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故许多人认为它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aa)    
尽管法院申明自己并无偏见,但法院更倾向于给母亲而不是父亲以监护权。正是这一点激发了父权运动者的不满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来自不识时务的法官以及受女权运动影响的社会福利工作人员的双重偏见,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总的来看,父权运动给人有点不合时宜的感觉――男性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成熟起来而不是开展类似的运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当密切父亲与子女关系的运动力量日益壮大的时候,人们应该


bb)    
鼎力相助一只有自己例外。


cc)     
该法案是建立在离异父母共同抚育子女的理念之上的,据此,任何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权在其双亲家中各住相等的时间;


dd)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通常住在母亲家,只与生父保持有限的接触。


ee)    
但法院认为孩子只住在一处会更幸福,故很少作出共同抚育的判决。法院在将来也许会做出更多的此类判决,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孩子不会因这种安排而受到伤害(现在有些离异的夫妇主动这样安排)。这样,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与双亲相处,这是许多孩子希望的。父母打架的确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但彻底失去一方会加重其创伤且使其难以愈合,故不该因噎废食。


ff)       
要求共同抚育子女的父权运动者的主张有点自相矛盾:愤怒的父亲们抱怨女权运动者在他们与孩子间设置障碍;但他们对男性也能作够格的母亲这一观点的坚持与男女平权主义者的主流意见是完全一致的。更具讽刺意义的是,按照他们的逻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家庭中,父亲是多余的。连英国法院都承认,在女同性恋者组成的大部分家庭中,子女得到了很好的照管。


gg)    
男性将不再是家庭的顶梁柱与他们在家里纯属多余并非是一码事。绝大多数家庭仍将包括母亲和对自己的配偶及子女不存非分之想的父亲。无论怎么说,父亲仍将是子女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仍将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对此,大家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应潮流的是进步的现实主义者,但有一件事目前仍无法预见。那就是,男性究竞希望从家庭生活中得到什么?当他们告诉研究人员希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家庭生活中的时候,他们是当真的吗?他们有失检点的举止及抛妻弃子的举动是不是其真实的想法的暴露呢?我们对未来的企盼是:男性将比过去更用心于家庭生活;担忧是:他们也许不会。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ETC注销ETC充值ETC客服ETC扣费查询


ETC发行合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