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智能:7.7可扩展性、自组装、自修复、同质与异质

点击打开微信,办理ETC办理山东ETC



身体的智能:7.7可扩展性、自组装、自修复、同质与异质


第一台据说可以自修复的机器人叫“fracta”,也是由Murata建造的。fracta是一个模块化机器人,其基于识别排除替换原理工作。首先,识别有缺陷的模块,各个模块通过检测其邻居模块是否吸收电能,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模块。如果检测到一个故障模块,就将它从系统中排除。由于故障模块可能被大量模块包围,排除过程并不简单,需采用聪明的重构过程。最终替换故障模块:从备用模块仓库中挑选一个新模块,该模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这同样需要一套复杂的算法。


显然,fracta机器人取得了开创性的进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很大。自修复过程是破坏性的,可以说,整个大规模模块被替换了。生物体,诸如水螅的工作方式则不同,它们自修复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其控制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另一方面源于细胞的庞大数量。但是,就目前有关人工模块或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的研究成果,我们暂时还无法摆脱识别排除替换策略。不过,如果模块的尺寸大大减小,模块的数量充分增加,那么这种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加精细。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小尺寸,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模块,与其建立一套精细的机电及通信系统(如很难制造任意小的电机),还不如应用不同的技术。


关于这一点,能够使模块变得任意小的技术叫做可扩展技术。关于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可扩展性概念稍做补充,即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有10个、20个或者100个模块的机器人,还适用于那些有着数千模块的机器人。当然,如果我们想要非常小的模块,我们的技术需要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可扩展的。因为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微


处理器编程方式来控制模块,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它们的表面特性、形状、还有自组织过程来控制它们的行为。例如,需要每个单元能够移动。这可借助基于电活性聚合物的人工肌肉来实现。电活性聚合物可以响应电刺激而改变形状,是一项可扩展技术,目前,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在对其开展研究。另一个方法已被 HYDRON模块采用,就是要将模块都放入液体环境中。


此外,可以利用模块的表面特性,就像生物细胞一样,使某种表面与其他特定种类的表面进行连接,例如,Velcro尼龙搭扣只能连接到Velcro尼龙搭扣上(在生物系统中,这种功能部分通过细胞的黏附分子实现)。这样,借助于这种表面特性以及模块的运动,自组装过程在形态计算上就只需花费较少的计算量。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大量微小模块的盒子,为了使模块运动以实现相互连接,我们摇晃盒子来提供能量。尽管摇晃的过程是随机的,但由于各种表面特性和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构却不是随机的。这一思想被东京大学的Isao Shimoyama和他的同事们证实,他们采用三角形的模块,通过摇动盒子,模块会被自组装成不同的形状,但产生六边形的可能性最高(Hosokawa等,1995)。一般来说,如果模块变得越来越小,那么直接组装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人们就会越来越依赖自组织过程,这在纳米技术领域里非常普遍。从纳米级到厘米级,自组装现象已经在不同尺度水平得到了证实和应用(WhitesidesGrzybowski2003)。其如何工作的细节并不重要,但是我们期望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技术发展能对模块化机器人技术产生重要影响。由缩小模块尺寸所得到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其一般性。模块尺寸越是缩小,你就越是能近似得到各种形状,很难仅由大的、正方形的方砖得到一个灵巧的手,然而如果你有生物细胞大小的基础模块,你就能构造出任意形状。这启迪我们思考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另一要点。


一个生物体不是由一种类型的细胞构成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例如,像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人大约拥有1014个细胞,分化成数千种细胞类型,这取决于你如何分类。所以,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才能实现复杂功能,至少在生物体中是这样的。只有细胞足够小(大约10um级)而且细胞种类足够多,由这两种综合效果,才能进化得到地球上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估计有三千万到五千万不同的物种。所以,仅有模块化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必须要有不同种类的细胞。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到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中。


我们在模块化机器人学上有许多设计选择。我们可以构造具有多种功能的单一类型模块,这是由StoyMurataIshiguro还有在HYDRA项目中所采用的方法。这些模块可以与它们的邻居通信,可以提供结构方面的支持,它们可以驱动它们的邻


如前面提及的,黏菌能只以一种细胞类型完成多项功能,但是它的行为和其他拥有多种不同种类细胞的生物体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居,进行连接或者分离,它们还能感知周围的环境(例如,它们可以检测光或者糖的化学浓度)以及处理传感器和电机信号。使用这类通用模块意味着其很多功能用不上,例如,生物体内的模块也许仅用于结构支持,像骨头(我们这里使用引号说明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存在这种通用性)。这样的设计过于昂贵,而且往往是大材小用。但是这类通用模块可以提供灵活性与冗余性,单一类型的模块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并且如果一个模块失灵了,它可由任一其他模块所取代。另外,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使用单一类型构件,自重构将会容易得多。此外,对于大规模制造,生产单一类型的模块当然也要经济得多。


因而,有人也许会想到使用不同类型的模块来达到一种折中:一些模块只具备连接功能(用于结构支持,不需要用于感知、驱动以及处理);一些模块专用于驱动;


一些模块用于感知等。但是这需要我们留意,必须在合适的地方有合适类型的模块。


另外,对于自修复,我们需要对所有不同类型的模块都做一定额外的储备。另一方面,对于专门的结构设计专门的模块也使得成本更低廉一些。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最好的解决方案:依赖于特别的任务环境,制造的经济约束以及所需的鲁棒性,总是需要找到某种折中。


现在让我们看看模块系统的另一能力――自再造。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办理山东ETC


意见反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