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8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下半年调查略微调整了样本结构,增加了部分农村样本。并针对中波频率的听众群专门设计调查方案,同时将中波频率与调频频率分开调查,使之更为准确的反映中波频率所覆盖地区受众收听的现实状况。调查数据显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本年度在关中地区所占平均市场份额为59.78%,在西安地区所占市场份额为63.44%。在西安城区所占60%左右。陕西电台的听众年龄多集中在20一59岁,个人月收人1200元一3000元,初中到大专文化程度居多为主体。听众结构总体上年龄分布较广、收人中等、具有一定学历基础。从收听率、占有率数据上看,10套专业广播的收听效果较好,但与西安电台相比,优势有缩小的趋势。从各台表现来看,新闻广播早晚处于收听的高峰,午间略有小高峰出现;陕广新闻、经济广播基本上都是在早晚出现收听高峰;交通、音乐、青春广播全天多个时段都处于收听高峰;秦腔广播高峰时段多出现在上午及中下午,尤其是下午的方言节目表现突出;农村广播上午时段的曲艺节目、晚间的夜话节目表现突出;戏曲广播的收听高峰在中午、下午2642.12中国广播O工一Z乡刀/\口10矽é夕、丈m势刀口00大央电台同时段收听人群。二、主要频率市场表现2011年兰州广播市场主要频率中,兰州新闻综合广播、交通音乐广播和生活文艺广播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均达1000/以上,三者共同作用,带动了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整体市场表现。其他电台频率中,甘肃交通广播竞争力相对较强,市场份额为10.83%,对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系列频率构成一定的竟争威胁;其余频率市场份额较低,竞争力有限。甘南*少广播青春调绷甘南农村广抽乡村音之甘庸都市调知招广甘甭经济播广狱河之声中央中之国甘命新闻声编合广招中央音乐几`声甘肃通交广播兰州生活文艺扭广兰通音交州乐擂广兰新绘合阅州括广及傍晚.故事广播早中晚都有小高峰出现,其中早上和中午的语言类节目表现较好。从听众主要收听时间段来看,晚间依旧是广播收听的高峰时段。从听众从广播中获取信息和帮助生活的需求来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了解时事新闻,知晓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获取与生活相关的交通、天气等信息这几个方面。从受众收听节目类型来看,多集中在时事新闻、音乐娱乐、天气道路交通资讯、情感交流、小说评书戏曲戏剧、医疗保健这几个主要类型。在全省媒体市场上,广播所占总份额依旧低下,在陕西省居民每周至少接触2一3次的媒体调查中,接触时长最多的仍然是电视媒体,其次是互联网,第3位和第4位分别是报纸和杂志,广播位居第5位。电视依然是听众的主流接受媒体,但也受到互联网这类新兴媒体的冲击。经常接触“电视”的被访者占到近37%,超出“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近巧个百分点。广播在五大媒体中并无竞争优势,被访者中经常接触广播的比例较低,仅为11月叽,与“杂志”的接触情况接近,但与其他媒体差距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广播广告是听众获取广告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听众对各类广告的关注度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医药保健、日用品消费、汽车、房产、理财上。数据来源:西安期迅市场信态咨询有限公司(陕西电台)2011年兰州市广电总台广播调查2011年兰州广播市场主要须率竟争情况兰州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音乐广播全天大部分时段收听表现活跃,生活文艺广播傍晚一晚间时段收听表现活跃,较具收听优势.其余电台频率中,甘肃交通广播早间一午间和傍晚一晚间大部分时段收听表现活跃。兰州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音乐广播可注意增强早间和午间高峰时段的冲高能力,生活文艺广播可注意提高早间和午间时段对听众的吸引力。数据来源:赛立信媒介研究(兰州市广电总台)一、主要广播电台市场表现2011年兰州广播市场中,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高达47.63%,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甘肃总台广播频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达30%以上;中央电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接近20%。中国广播移动收听市场的特点与趋势中央由众18.其他电台;2.44%甘素总台广播频率3130张20川年兰州广播市场主要电台竞争表现由时段收听走势可以看出,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全天大部分时段较具收听优势,以晚高峰时段收听表现突出,冲高能力较强,甘肃总台广播频率和中央电台分别在早间、午间和晚间形成三个收听小高峰,在早、午高峰时段的收听规模较为接近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今后可注意增强早、午高峰时段对听众的聚集能力,分流甘肃总台广播频率和中赛立信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交通广播已成为全国广播市场中最重要的主力频率,2011年在全国广播市场上以近30%的市场份额领衔各类型频率,在全国城市广播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赛立信媒介研究于2011年5至8月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北京、济南、合肥、上海、杭州、武汉、重庆、长沙、广州、海口等十城市调查了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收听广播的情况,受访听众是经常收听广播的听众(在近一个月内,每周至少收听一次广播、每次至少连续收听30分钟)。本文基于此次调查结果展开分析。一、移动广播市场之听众规模及潜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私人轿车数量已达4322万辆。赛立信媒介研究2011年移动广播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驾车群体对广播媒体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广播媒体的接触率达到99%左右。由于广播的伴随性收听特点,据保守估计,目前汽车听众规模约达2.5亿人,大部分私车听众平均一周有4至6天有收听广播,每次收听广播的时间平均接近一个小时。出租车司机则几乎每天都收听广播,而且每次收听的时间会更长,平均约2个小时。由此推算,我国驾车听众一周内在车上收听广播的时间累计可达17亿小时。尽管如此,我国驾车听众对广播媒体的消费量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265二、移动广播市场之竞争特点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交通类频率占全国广播市场的份额已逼近30%。近年来,交通类频率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快速缩小了与最强势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之间的差距,并在2011年成功跃居榜首位置。在移动收听市场上,交通类频率和音乐类频率的表现更加活跃,共占移动收听市场近7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地区排位上多数地区进人三甲之列。同时针对私家车听众的汽车音乐类及私车生活类频率在全国各地区广播市场上不断涌现,而且在驾车听众、尤其是私车听众中很快占据一席之地。整体而言,国内驾车听众收听高峰分别出现在早上08:30前后以及傍晚18:30左右,日间时段收听表现更好。驾车听众收听广播的时段分布南北存在明显差异:长江以北地区高峰时段出现得更早一些,早上07:oo一8:30时达到最高峰,中午时段出现收听洼地,17:oo一18:30重拾高峰;长江流域全天整体收听水平偏低、早晚高峰悬殊明显,早高峰更明显,出现在08:oo一09:oo,此后几乎一路下挫;长江以南地区全天整体收听情况更好,早高峰在08:0()一10:00,晚高峰在18:30一19:00且显得较短,并且在下午13:00一16:oo时段出现收听高峰。我国移动收听市场依然是以传统的交通、音乐、新闻类节目为主导。在2011年十城市收听率排名前列的节目类型中,交通资讯、音乐和新闻类节目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合计超过3/4。此外,贴近“人车”生活的节目类型表现较好。汽车资讯类、饮食类、娱乐类以及法律、教育培训等特色服务类节目约占l/4左右。三、移动听众之收听目的及需求我国驾车听众的收听目的呈现多样化和集中化特点。占比超过20%的收听目的有七项,最高占比超过60%.同时对新闻、音乐和交通资讯的收听出现日益集中的趋势。2011年十城市数据显示:了解国际/国内新闻、了解娱乐新闻/名人趣事、收听小说/广播剧、了解潮流资讯等方面的收听需求更显强烈。驾车听众收听的新闻类节目以时政要闻、国际动态、突发事件及热门话题为主,对产业经济类新闻也较为关注。就新闻类节目的形式来看,驾车听众更倾向于选择收听“短平快”特点鲜明的综合性新闻联播及整点、半点新闻快报;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新闻现场直播也较受欢迎。基于对交通资讯便捷性和及时性的需求,驾车听众对交通路况可谓是情有独钟,最重要的当然是市区的即时路况信息,另外交通政策法规及高速路况也是较为关注的资讯内容。在交通路况的播报频次方面,大部分听众希望相邻两次时间间隔在半个小时以内,争取能够做到根据信息紧迫性不定时播报。驾车听众对音乐类节目的喜好,主要是以流行音乐及怀旧金曲/经典老歌为主,其他类型音乐选择率明显不高。在流行音乐中,又以香港地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流行音乐为主导。驾车听众是经济实力更强的听众群,他们对财经信息显得更为关注。从关注的信息内容来看,驾车听众主要关注的是股市行情及楼市动态。尤其是在股票市场方面,股市即时行情、内幕消息、基金行情、个股点评、专家股评、股市总结等多方面信息都是他们关注的内容。四、交通类广播频率之广告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交通类频率直接广告创收占电台创收总和的约34.2%。省级及直辖市电台由于频率资源较多,交通类频率创收占比约达33.5%。而在一般地市级城市地区,交通类频率创收占比超过40%,甚至可达50%.交通类频率广告创收主要来自于汽车、通讯、金融类、IT产品、商业服务等行业广告,合计占比通常在70%以上。这些行业引领现代消费,且品牌附加值更高。驾车听众印象最深的广告信息是餐饮、食品及汽车类广告,对商品促销、房地产、医疗保健、手机通讯、金融服务等多领域广告也有较深的记忆;驾车听众对旅游、演唱会、娱乐场所、电脑/IT产品、医疗保健类广告的收听需求较为明显。私人轿车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进人了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私人轿车的增加带动广播的复苏,拉动了广播听众整体规模的增加.车上听众“三高化”特点,催生专业广播定位的分化.驾乘目的、群体特点差异产生广播收听需求及行为的不同;交通行业广告投放效果显著,投放量增幅空间较大;频率定位细分,面向目标受众精准广告投放,形成交通类频率的多元组合优势。数据来源:赛立信嫌介研究(牛存有、赵景仁)奎奎奎鑫奎奎爵攀羹鬓聋髦鑫奎奎墓塞2011年中国电视收视报告一、收视环境1.家庭电视机拥有率达98.3%,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家庭的比例已达31.0%2011年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显示,家庭电视机拥有率达98.3%,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家庭的比例在城市与农村均已达31.0%,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36.9台。城市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为97.9%,与2010年基本持平;农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为98.5%,比2010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2011年彩色电视机在我国居民家庭中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全国彩色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达到了99.7%。平板电视的普及率在全国家庭户中20n年已经达到16.7%,比2009年的4.7%和2010年的9.9%有大幅跃升。2.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47.6个频道加n年全国平均每户可以接收47.6个电视频道,超过2010年的41.4个、2009年的39.1个、20()8年的30.4个和2007年的25.6个,且增幅显著。2011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接收到58.5个频道,比上年增加5.5个,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可以接收40.4个频道,比上年增加了5.7个。266受众调查20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n工一Z>刀卜O一O字.T<丈m势刀口00大!ió!而从分地区的情况来看,2011年平均每户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数量最多的是华北地区,为58.8个频道,而接收频道较少的有华南、西南和华中地区,平均每户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数分别为43.8、43.6和42.7个。3.有线接收是城市居民家庭接收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数字电视、IPTV已成趋势有线接收已是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接收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或重要方式。根据2011年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全国电视家庭户中,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为66.8%,其中城市为82.7%,有线接收方式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接收电视节目的主要方式,农村为56.2%,有线接收方式是农村居民家庭接收电视信号的重要方式。在有线接收方式中,通过省、市(县)有线网接收电视信号的家庭户比例全国为58.1%,其中在城市,有74.8%的家庭接人了省、市(县)有线网;在农村,通过省、市(县)有线网收看电视节目家庭的比例为47.1%。从各大行政区的情况来看,有线电视普及率最高的是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超过70%,其中东北地区最高,为78.7%。西北地区的有线户比例最低,为52.3%,有线电视普及率较低的地区还有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都在60%以下。华北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通过非有线方式收看卫视频道的比例较大,都在30%以上,其中华北为犯.2%,华中为50.6%,西北为31.2%,西南为38.1%,说明这些地区在有线网络难以到达的地方更多地采用了碟形天线等方式解决接收问题。相对来说,西南和华北地区由于碟型卫星天线比例较高,以无线方式接收卫视频道的比例很小。4.85.2%的城市家庭和78.6%的农村家庭可收看到卫视节目2011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表明,全国可接收卫视频道的家庭比例达81.2%,比2010年的74.6%增长了6.6个百分点.其中在城市,85.2%的电视家庭可以收看到卫星电视节目,比2010年增长了3.9个百分点;在农村,电视家庭中能够收看到卫视节目的比例也达到了78.6%,远超过2010年的70.8%,增幅比城市大。从不同地区来看,全国七大行政区之间能收看到卫星电视节目的电视家庭比例有一定的差异,最高的西南地区达92.9%,最低的华南地区为70.4%,其他地区该比例在76%到84%不等。5.中央台继续保持其全国覆盖优势,省级卫视在本地区的搜盖优势较大中央台频道依靠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作为国家级频道的特殊地位,在全国的覆盖率仍然保持了绝对优势。CSM媒介研究2011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显示,在全国覆盖率排名前6位的频道全部是中央台频道.而进人覆盖率排名前20的频道中,中央台频道有9个,相对于2010年有11个中央台频道入围覆盖率排名前20位,该数字略有下降。2011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2010年一样排第1位,覆盖率超过96%.中央台七套排名没变,仍然为第2位,覆盖率也比上年的86.5%有所增加,达到87.9%;中央二套、中央台少儿频道、中央十套的覆盖率也都在80%以上。在省级卫视频道中,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山东卫视的覆盖率的排名最靠前,分别居于第7、8、9位。除了排名前10位的7个中央台频道和3个省级卫视频道外,进入覆盖前20位的频道还包括安徽、北京、江苏、上海、四川、天津、贵州这7个省级卫视频道和中国教育台一套。2011年覆盖排名前20名频道的覆盖率都在66%以上,比2010年覆盖率整体有所提高。2011年全国卫视频道彼盖率排名前Za位排排排频道道被盖率率排排频道道被盖率率名名名名(%)))名名名(%)))lllll中央电视台缩合合96.222l000中央电视十一套套74.000须须须道道道道道道22222中央电视台七套套87.999l222安徽卫视视73.99933333中央电视台二套套85。333l333中央电视台四套套73.00044444中央电视台少儿儿81.111l444北京卫视视72.777频频频道道道道道道55555中央电视台十套套80.444l444江苏卫视视72.77766666中央电视台新闻闻78.999l666上海东方卫视视72.111频频频道道道道道道77777湖南电视台卫星星78.444l777四川卫视视69.999须须须道道道道道道88888浙江卫视视77.666l888中国教育台一套套69.11199999山东卫视视76.000l999天津卫视视67.666lll000中央电视台台74.0002000责州卫视视66.000十十十二套套套套套套CsM媒介研究2011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表明,在覆盖排名前20位的频道中,中央台频道在东北和华东地区有13个,但在西北地区只有7个,中央台的覆盖优势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没有那么强势。在其他地区,中央台在各地区的覆盖率排名差别不大,排名前20位的频道中有9到n个为中央台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稳居各地区覆盖率排名表第1位,覆盖率都在94%以上。各省级卫视的覆盖率排名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基本特点是在本地区的覆盖排名优势较大,如在东北地区,辽宁卫视排在第4位,黑龙江卫视排在第8位.北京卫视、天津卫视和河北卫视在华北地区分别排在第4位、第7位和第9位;山东卫视和浙江卫视在华东地区分别排第7和第9位;广东卫视在华南地区排第3位,湖南卫视在华中地区排第5位;陕西卫视在西北地区排第6位.四川卫视在西南地区则排第8位。二、电视观众特征1.全国电视观众规模达12.71亿,比2010年略有增长CSM媒介研究2011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年龄在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规模达到12.71亿人,占全国4岁及以上人口的98.8%。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中国电视观众规模增加了1300万人。2.电视观众性别结构维持稳定,与人口性别构成差别不大在CSM媒介研究2011年进行收视率调查的巧O个样本城市中,男性观众的比例为48.6%,女性观众为51.4%,电视观众性别结构与中国内地人口的性别比例差别不大。3.中青年观众比例较大,青少年观众比例较低2011年,45岁一54岁和35岁一44岁这两个群体在所有电视观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21.2%和26716.8%,55岁一64岁和25岁一34岁的观众群体也分别占到了巧.5%和巧.2%的比例,位居第3位和第4位,65岁以上的观众占12.7%的比例,居第5位,4岁一14岁及巧岁一24岁观众所占份额较少,都低于10%。总体呈现出中青年观众所占比例较大,青少年观众比例较小的特点。65岁及以上:4一14岁:9石雪岁55一64岁;155一34岁:1522011年全国丁50个样本城市电视观众的年龄构成(00)/4.中等学历观众占据经拐寸优势,高学历观众呈增加趋势从观众的文化程度分布来看,中等学历观众在构成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观众比例高达34.6%,高中文化程度观众比例为28%.小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分别占据17.3%和14.8%的比例;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所占比例仅为5.4%。与2010年相比,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观众比例上升了0.5个百分点。5.无业群体占据观众较大比例,高层人士所占比例小20fl年,在全国巧0个样本城市中,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在电视观众中占据了最大比例,为36.6%,但低于2010年的37.1%。然后依次为工人、初级公务员/雇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学生、其他和干部/管理人员,分别占到了16.1%、15%、11.1%、10.4%、7.5%和3.2%的比例,干部/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小。6.中高收人观众所占比重大,电视观众收人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2011年,在全国150个样本城市电视观众中,家庭月收人在3801元一5900元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7.8%,然后依次为月收人5901元及以上、月收人2901元一3800元、月收人2001元一2900元和月收入901元一2000元的群体,分别占到了21.4%、17.4%、16%和13.9%的比例,中高收人人群所占的比重较大。与2010年相比,家庭月收人在3801元一5900元、5901元及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分别上升了3.1和5.6个百分点。我国电视观众收人水平的区域差异依旧比较明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观众家庭月收人水平在2001元及以上的群体占到了绝大部分比例,其中华北地区达到87.6%,华东地区达到86.8%,华南地区也达到85.5%;而在华中和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为75.1%和71.7%;东北和西北地区该比例超过了80%,处于居中水平。如果从家庭月收人在5901元以上的观众比例来看,华北地区最高,为27.600/,华东、华南地区也都超过了25%,而其他几个地区均未超过14%。自2001年以来,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呈现出波动下行的发展趋势。在2005年和2006年,由于各级电视台在新闻和综艺等节目形态上的大力创新和突破,以及世界杯等特殊事件的推动,观众人均收视时间曾一度出现回升趋势。然而,到2007年,由于观众对选秀和民生新闻等新节目形态产生“审美疲劳”,以及缺乏特殊事件的支撑,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又下降,到2008年和2009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观众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电视上来,人均每日收视时间又略有回升。延续2010年的态势,2011年全国观众人均收视时间继续下降,为166分钟,是11年来的最低值。2.全国七大行政区中,有六个地区2011年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低于2010年与2010年相比,2011年大部分地区的人均收视时间都有所下降。除华北地区保持1%分钟不变外,其他六个地区人均收视时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西北地区的人均每日收视分钟数从2010年的180分钟减少至2011年的168分钟,东北地区从191分钟减少至185分钟,属于减少幅度相对较大的两个地区。华东、华南、西南和华中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气温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发达、人们业余生活相对丰富的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观众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间明显较短。三、观众收视行为(一)人均收视时间1.2011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为166分钟2011年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的区域差异3.女性观众人均收视时间多于男性观众收视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女性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为171分钟,男性观众为162分钟,女性观众平均每日收视时间比男性观众长9分钟。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女性观众收视时间长于男性观众是一个规律性现象,而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男性观众对电视的注意力出现了更明显的游离。4.老年观众收视稳中有升,中青年收视发生衰减老年观众除了在人数上是中国电视观众的一个主力群体之外,还因其较长的人均收视时长而成为电视收视的主要支撑。2011年55岁一64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人均每日收视分钟数分别为247分钟和259分钟,65岁及以上人群收视时间和前几年相比略有提升。2011年45岁一54岁群体人均收视为212分钟,与前几年相比均有下降。巧岁一44岁的中青年群体2011年的人均每日收视分钟数仅为102分钟一152分钟,较大幅度地低于老年群体的人均收视时间,并且自2008年以来连续3年处于下降趋势,特2682012中国广播电视0工ùZ卜势口刀一O卿日(Km势刀口00大别是巧岁一24岁群体,人均收视时间由2008年的128分钟下降为2011年的102分钟,下降了26分钟。5.中等学历观众收视时间较长,所有教育程度观众的收视时间均下降中等学历观众一直拥有较长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间。2011年,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达到181分钟,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群体.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群体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75分钟和167分钟;未受过正规教育和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群体每天分别用154分钟和136分钟的时间看电视。与2010年相比,2011年所有教育程度群体的收视时间均出现了下降。(二)全年收视走势1.2011年全年大多数时期收视较为平稳,全年收视较为均衡与2010年类似,2011年大多数时期观众收视都较为平稳,只在春节期间出现了收视小高峰。进人2011年春节黄金周后,收视率达到13.67%,略低于2010年春节期间收视率14.07%的水平。2011年的整体收视和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2.北方地区各时期收视普遍偏高,冬、春季优势最为明显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全年各个时期的收视水平普遍高于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由于北方冬季较长,户外气温较低,人们比较偏向于在家收看电视,故而北方地区在五一之前和十一之后的收视要明显高于南方地区。3.女性观众全年收视表现优于男性观众2011年全年男女观众的时期收视走势基本相同,女性观众收视表现略优于男性。4.中老年观众时期收视规律相对稳定,青少年群体时期收视特征明显45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在全年各个时期的收视均高于年轻群体,且收视的时期波动性较小.34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在大多数时期的收视都相对偏低,不过在寒暑假,以及黄金周等特殊时期,该类群体拥有比较明显的收视高潮,尤以4岁一14岁观众群体表现更为明显。5.中等文化程度观众拥有全年收视优势,小学文化程度观众拥有时期收视高潮中等文化程度观众在全年大多数时期的收视率都略高于其他群体。在小学文化程度的观众中,有大批学龄儿童,他们的电视收视明显受到寒暑假等时期因素的影响,故而拥有相对明显的时期收视高峰,七八月间小学教育程度观众的收视水平超越了其他文化程度观众。(三)全天收视走势1.全天收视规律基本稳定,黄金资源略有萎缩2011年观众的全天收视走势规律与前几年相比,基本维持稳定。全天收视率曲线呈现双峰形,最突出的一个高峰出现在晚间19:oo一22:oo,最高收视率水平接近41%.第二个收视高峰出现在午间12:30前后,最高收视率为14%左右。总体来说,观众全天收视率走势由于与观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习惯相符,将长期保持基本稳定。在全天收视走势规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2011年每日收视的黄金资源出现了萎缩,主要体现在18:00一22:oo收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下降上,晚间18:oo一22:oo时段收视率的下降幅度达到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以19:oo一21:45时段下降最为明显。2.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观众由于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而形成了不同的电视收视规律。数据显示,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东,日出时间较早,故而收视行为开始得比较早,其中东北地区在早间07:oo就拥有了10%以上的收视率;同时上述地区由于天黑时间比较早,故晚间时段的收视高峰也开始得比较早,在18:oo前后就出现了收视曲线的上升。相比较而言,地理位置相对偏西的西北和西南等地则在深夜时段拥有相对较高的收视;华南地区晚间黄金段的收视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意见反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