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展研究述评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期刊发展研究述评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中国共出版期刊 9490 种,平均期印数 17208 万册,总印数 28.35 亿册,

月发行量超过 100 万册的约有 25 家,一年定价总金额
129.91 亿元,期刊年广告总收入约为 23 亿元。而,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却是期刊出版的主要指标连续背离:期刊出版数量每年上升,但总印数和总印张数并未同比增长,平均期印数和每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连年下降,出版指标的提高更多源于增量的拉抬而非存量的发展。这些数据折射出中国期刊业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数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和效益与总量不成比例,期刊产业化发展还处于等待突破,迂回前进的过程中。

2005 年中国期刊业在平稳中推进。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专业期刊谋求发展,办刊热点转向动漫和理财期刊;外资涌入,海外期刊登录,广告分销零售市场年底全面放开,中国期刊走出去步履艰难;资本代替行政成为集团化改革的真正推动力,期刊呼唤集约化经营; 新型媒体冲击平面媒体,网络技术力量被进一步整合入期刊业。在此背景之下,国内众多研究者密切关注期刊业的总体趋势和局体变化,以期刊产业化发展为核心,对泛期刊学概念、宏观政策背景下的体制


陆云红:《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当代传播》, 2005 年第 2 期。

申琦:《手机报纸发展的瓶颈》,《传媒》,2005 年第 8 期。

张伯海:《中国报刊业发展趋势》,《中国编辑》,2005 年第 4 期。

朱学东:《新媒体挑战下中国期刊业的未来》,数据来源:中国期刊年鉴、中国新闻出版报,维普资讯网。


机制革新、期刊现状和经营管理、期刊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1.1      “泛期刊学”研究

期刊学的发展建立在期刊业的基础上。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期刊业处于报刊与出版的夹缝之间,九千余种刊物面向市场发行的只有两千多种,且八成期刊为维持生存型,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在大众媒体之中属于弱势地位。同时,政府对期刊的定位相对特殊,大部分期刊由协会、学会、高校主办,只服务于特定地域、特定系统,管理上采取行政系统与新闻管理机构结合的模式,故对期刊的研究往往是采取图书管理、编辑出版的视角,而缺失对其媒体特性方面的研究。

有研究者提出了泛期刊学的概念,它整合期刊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性质属于应用科该定义涵盖期刊的各种物质形态,关注期刊的历史、生产、营销、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扩大了期刊学的研究领域,建构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整合了邻近学科如企业营销学、广告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将其纳入期刊学的理论体系;另外也突破了期刊学的自我限定,不仅关注期刊的编辑、出版、图书馆管理等,更注重对期刊产业链的整体关注,从生产、出版、发行到广告营销、品牌建设、融资、读者服务等,期刊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性质愈来愈明显。

泛期刊学概念的提出源于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期刊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从性质到生态各方面的变迁。泛期刊学对于业界的启示,在于期刊已无法成为一个固步自封的领域,与邻近产业的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泛期刊业,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内部任何一方的轻微举动,都有可能形成蝶效应。这一点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期刊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1.2      期刊产业体制机制研究

1.2.1   
宏观政策导向

当前,期刊业发展的中心议题仍是产业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其得以顺利展开的宏观前提。2005 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强调将在总结完善原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同时, 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石峰副署长指出,传媒业改革决不是全面放开,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不能以牺牲媒体导向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上述两点基本上决定了 2005 年传媒业改革的总体基调, 也透露出国家对于传媒业改革安全性问题的看重。

以此为前提,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和依法规范管理的力度。在期刊业内部,一是
2005 4 月依法取

缔了 60 种非法期刊;11 1 日,教育部叫停了高校期刊滥出增刊、一号多刊、拆分出版的不法行为。二

9 月出台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并于 12 1 日正式实行,对 1988 年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进行

了大规模的修订。另外,新闻出版总署 4 月份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出版物发行量调查统计和认证机构

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并于
12 20 日公布了第一份核查报告。

2003 年开始的党政部门报刊散滥治理规范了发行秩序,使期刊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两年来治散治乱的报刊整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5 年对非法期刊和刊社不法行为的整治也卓有成效;新规定的出台表明国家加强期刊业规范化的管理决心;此外,第三方核查机构成立,使期刊发行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得到保证,令广告主和出版商达到利益的双赢,为构建健康的市场生态环境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以上法规政策的导入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动作表明政府机构在逐步转换职能,为建立透明、公平的市场运营环境,促进期刊产业化前进步伐而努力,但期刊的长足发展仍然深受体制的制约。

中国期刊业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各刊社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封闭垄断的行政管理特征明显。另外,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相关产业链条还未有机形成。这些现状严重制约着期刊市场化的步伐,导致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总体竞争实力偏弱。期刊产业化思想的提出和明确是进一步打破坚冰、推动我国期刊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应加快办刊体制改革,使期刊社由从属性的行政部门或服务性的业务部门转制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机构。

我国的传媒业改革目标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体制,我


姚元、陈浩元:《泛期刊学的概念与定义》,《编辑学报》,2005 年第 2 期。

《传媒业改革决不是全面放开》,维普资讯网。


国期刊业体制改革也在此背景下推行,但有学者指出
2005 年是政策紧缩年,学界对于期刊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讨论并不热烈,研究论文鲜有涉及期刊业体制改革。

1.2.2   
运行机制革新

期刊产业化的第二个题中之义是在中观层面上新机制的建设。此前,我国期刊业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改革后则实现企事业单位分开经营。张东强指出:改革以后,文化事业单位应该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非赢利组织。至于文化企业,构筑充满市场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关键是要在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文化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党报党刊的事业单位性质不会改变,科技类期刊的改革则有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争议。张伯海认为这些期刊的性质往往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可利用政策优势,
做一些有益尝试。

此外,社办期刊在发展中遭遇的运行机制瓶颈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注意。石峰在社办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要重视社办期刊,切实解决体制、结构、队伍、经营等问题。业界实践人士也指出社办体制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在社办体制下,各期刊都还是编辑部建制,更多是对刊物内容质量负责。随着出版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期刊编辑部也只是二级核算单位,解决生产、经营、市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要通过其经营负责人即出版社,这样就形成了期刊社难于对市场做出迅速有效反应的矛盾。此外,重书轻刊的观念、资金人才的缺失也阻碍了社办期刊的发展。因此,社办期刊必须在机制创新上做足文章。

1.3      期刊产业化发展研究

1.3.1   
产业化发展现状

2005 年,期刊产业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此为契机,学者对当前的期刊业发展进行了总结。

喻国明先后在几篇文章中指出1我国期刊业的现状是:中国期刊业出版总数较大,但人均拥有期刊数量很小,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市场化程度低;多数以发行收入为主,广告收入增幅大但所占市场份额较少; 期刊尚未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出口种次增长较快,进口数量下降。

2)中国期刊业的经营背景是:13 亿人口的市场基数,持续十余年GDP超过 7%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期刊市场处在迅速崛起的前夜;资讯和资讯渠道的激增,为以整合资讯、细分受众为特色的期刊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传媒生态环境;连续 23 年中国广告经营业年均 34.5%的增幅,广告市场发展的增量空间巨大。

3)中国期刊市场的新特点是:期刊细分逐渐升温,窄众化、专业化期刊受青睐;期刊投资热潮出现, 大量业外资金进入期刊业,外资通过共同投资、共同出版、版权贸易三种方式进入中国期刊市场;时尚类期刊在期刊广告市场表现突出;财经类期刊发展迅速,部分行业类期刊广告逐渐萎缩。

4)期刊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是:将依靠内部资源的创意整合,将外部共享的素材资源赋予文化选择的附加价值;在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依靠精准的数据库营销技术,与受众建立多样化的稳固价值关联;
由发行主导型转向广告主导型;集团化与期刊产业的做大做强;全球化竞争中迎接挑战与国家大刊争夺本土市场,并通过借河行船走向海外市场。

有的学者还针对期刊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基本特性进行思考。吴乐平针对期刊产业化问题提出的紧迫性,指出期刊产业化实际上是期刊业向市场与企业管理的模式转轨、转制、转型。基本特性是必然要通过期刊众多个体的企业化发展来实现、与现行体制迂回而不正面冲突、利益指向明确、信息与利益双线发展、具有不完全的产业性,而且发展的基本模式必然是渐进的。


《高端观点:与会领导、专家发言摘要》,《传媒》,20054 期。

《石峰要求社办期刊切实解决体制结构队伍经营问题》,中国图书出版网。

金鑫:《社办期刊面临深刻变革》,《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 11 30 日。

喻国明:《蓄势待发的中国期刊业中国期刊市场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与投资机会》(),《新闻实践》,2005.年第 2 期。

喻国明:《蓄势待发的中国期刊业中国期刊市场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与投资机会》(),《新闻实践》,2005 年第 3 期。

喻国明:《中国期刊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出版》,2005 年第 2 期。


1.3.2   
期刊经营

产业化发展的微观层面在于期刊业的经营管理。本年度的讨论热点集中在培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差异化发展、广告营销、出版发行、人才培养等方面。

核心竞争力是期刊在市场得以占据优势的关键。有的学者认为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是权威性、刊发稿件精品率高、高度满足读者、市场占有率高,因此培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要科学准确定位、创办有特色的个性化专栏、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探索更开放的办刊模式。有的学者则认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必须充分满足以下特性:有助于实现读者的核心价值,包括对读者的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新的品牌和新的服务;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某个局部占有优势的;具有不可分离性,人才的竞争是关键;是动态性的,必须不断地培育和提升。要想实施这一战略,办刊人要立足长远借助国际化的机遇,还要尽快构筑方阵,规模经营。

别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还结合这一理论,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期刊如何构筑核心竞争力,如军事期刊、科

技期刊、新闻期刊等。

品牌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2005 年,期刊业对品牌建设的讨论依旧热烈,在明确期刊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对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之外,人们开始探讨如何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提升期刊的品牌附加值, 从单一的产品营销、广告营销转向复合性的品牌营销,从而取得期刊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今天期刊产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径。除了要实现品牌的功能价值外,还要着力营建期刊的文化内核,提高期刊产品的美誉度; 采用整合营销的方式,以内容为平台,建立长期有效的客户管理,开发期刊的附加值;在期刊品牌生成、壮大的过程中,策划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可以为期刊品牌的认知过程提速、为期刊品牌的形象丰满加速。对于一些机制改革力度较大的期刊:如科技期刊、老年期刊等,品牌建设的战略更是势在必行。

期刊广告经营的优势已被广泛认知,我国期刊广告经营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发展广告经营,由发行主导型经营转向广告主导型就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喻国明指出期刊广告经营具备五大优势:1、具有强烈的符号标识价值,影响力巨大。2、具有反复阅读和便于保存的优势,生命周期长。3、期刊贴身便携,切入个人空间、具有亲密影响优势。4、具有特种印刷、状物逼真的优势。5、具有无所不至、弥散传播优势。要结合期刊广告的优势进行广告经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另外,
中国期刊广告经营的特点是:
1、发行量与广告经营额严重不对称,期刊广告经营的市场化水平较低,竞争壁垒并不坚固。 2、期刊广告经营的集中度高,但排名的格局不稳定。这显示目前期刊广告经营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3、中国在期刊广告经营方面的行业集中度和城市集中度均很高。当前,我国期刊的广告市场相对复杂,新办期刊很难打开广告市场,老牌期刊竞争越来越激烈,代理公司认为现在的期刊对客户端存在着很大的错误判断,广告主认为发行数据值得怀疑、同质化现象和专业广告人才的缺失也影响期刊的广告效果。2005 8 月,首届中国期刊广告论坛在京召开,针对各种问题进行了讨论。此外,媒介购买、代理的公司的专业人员也从自身角度提出意见:期刊目前还是电视、报纸及户外主流媒体的补充,它的消费者群体质量高,媒体的特性也更适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期刊的印刷质量和品牌都会对它的广告经营产生影响。期刊应正确的认识自身情况、选准目标客户、创新广告形式、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2005
年底,我国的广告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为期刊提供更好的广告代理服务, 提升我国广告业的品质,也将对期刊的广告格局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需要业界和学界的谨慎关注。

发行渠道的不健全、不规范、手段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期刊流通市场发展的主要症结。当前,我国整个期刊市场发行网络不完备,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大中城市的零售市场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国有发行渠道市场观念淡薄、适应能力较差;民营渠道运作不规范,竞争不平等、能力有限;自办发行渠道规模较小,很难成为专业的发行企业;新型股份制发行企业尚在创业期。因此,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的期刊业市场,应该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一整条期刊供应链,即出版、发行、物流一体化协作联盟,实现发行

 

 

陈静云:《培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出版发行研究》,2005 年第 6 期。

雷声远:《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编辑学刊》,2005 年第 4 期。

康化夷:《论期刊品牌附加值的提升》,《中国出版》,2005 年第 1 期。

曹亚宁:《活动加速期刊品牌成长》,《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5 24 日。

喻国明:《中国期刊业蕴蓄着爆发式的成长》,《青年记者》,2005 年第 1 期。

丘雅伦:《媒体购买、代理公司谈期刊广告》,《中国图书商报》, 20051 14 日。


综合代理化、零售连锁多样化、信息实时共享化、物流专业一体化、交易电子商务化。2005
年底,我国的期刊分销零售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都将为期刊发行行业供应链的建设创造好的条件。在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2005 8 1 日,中国邮政报刊提速启动,约有 110 个城市实现提速报刊的当日上市,60 多个城市实现当日上午上市,此举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发行格局,一些报刊从自办发行转变为邮发,其他的发行渠道感受到压力。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期刊经营讨论的重点。必须吸纳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经营,尤其是在广告营销等方面;
科技类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还要吸收新闻编辑的特性,转变自己的固有观念等。还有的研究者将科学的管理工具引入到期刊经营中来,介绍了量本利管理模型,期刊经营据此进行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投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确定目标销量的增量,还可以将其应用于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
真正使期刊达到科学经营的目的。

1.3.3   
期刊分类市场研究

期刊市场的细分化和窄众化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以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为导向,2005 年各种类别的期刊结合自身特点谋求发展,学者的研究也基本涵盖到了目前期刊市场上的大部分类别。

科技类期刊的数量在我国占据绝对优势,也是期刊改革的主体之一。2005 年学界对于科技期刊的关注集中,讨论热烈。从营销到编辑出版等各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学术类期刊是其中的焦点。学术类期刊究竟该如何发展备受争议。有的专家认为,学术期刊的性质相对特殊,不应作为商品进行市场化经营, 否则容易陷入权、钱、学的封闭交易。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学术类期刊未进行市场化经营导致很多问题, 如因缺乏经费而收取版面费造成了学术腐败的隐患,缺乏竞争意识导致期刊质量不高影响力降低等。对于版面费的讨论是焦点中的焦点,一方认为收取版面费侵害作者利益,危及刊物质量,助长学术腐败,
因此必须从现行的学位教育制度和职称申报制度等着手进行反思和改革,并进行市场化经营等来杜绝这种现象。另一方则认为,收取版面费是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兴盛的必然,可以部分的实现经济效益。作为两方合约行为,收取版面费并无不妥。在经济发达国一些质量较高的学术类期刊也收取版面费,可见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全面有效的净化和规范学术环境。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破解版面费的难题,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开放存取运动和QA模式精神,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传播速度和储存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建立全国学术论文再现数据库,作者仅支付较低的成本费用。与此相关,还有学者介绍了欧美通行的开放存取仓储和开放存取期刊两种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为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时尚类期刊在 2005
年的竞争异常激烈,《VOGUE》期刊的登陆使得蛋糕切的越来越小。为争取更多的广告市场和发行市场,《ELLE》期刊首次在电视上登广告为自身做宣传。由于该市场领域本身发展的已相对成熟,学界没有进行更多的讨论,主要是从其经营的历史和现状中总结经验提供给其他类的期刊,如期刊品牌效应与广告魅力相契合。

对女性期刊,学界开始进行女性主义批判,反思它所引导的舆论是否有利于建构新的女性文明。有的专家对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危机和内容定位进行反思,认为此类期刊影响力普遍降低,定位模糊雷同, 普遍缺乏人文色彩和思想内涵,文稿市场混乱,必须要贴合读者心理需要,提升刊物的社会责任意识、公信力等,并在品牌区分度方面多下功夫。还有学者对妇联系统的妇女期刊进行分析,该类型期刊读者群老龄化,高端影响力低;情感故事套路低俗;难以支付稿费成本且屡被转载;医药类广告影响期刊格调却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发行主导收入,不敢轻易提价。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经营突破点,如设专刊、强调个性化、与海外合作等。对于男性时尚期刊,则从女性消费群体的崛起、广告商购买情况的变化分析其市


《打造期刊发行供应链》,维普资讯网。

《邮发再次提速发行市场重新布局》,媒体竞争研究网。

韩建军、许岩丽:《量本利管理模型在期刊经营中的建立和运用分析》,《编辑之友》,2005 年第 4 期。

尹玉吉:《学术期刊不是商品》,《新闻记者》,2005 年第 5 期。

王弈:《学术期刊:请让版面费走开》,《出版发行研究》,2005 年第 1 期。

郑东:《版面费如此招骂有失公允》,《出版发行研究》,2005 年第 1 期。

王凌峰:《破解学术期刊版面费难题》,《科技日报》,20059 期。

宋美娅:《对女性期刊的女性主义批判》,《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38 日。

范国平:《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危机及内容定位反思》,《编辑之友》,2005 年第 4 期。

晋雅芬:《妇女期刊――铿锵玫瑰背后的苦涩滋味》,《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 10 18 日。


场升温的原因

动漫类期刊和理财类期刊成为新的办刊热点。但本土动漫创作的不成熟和较少的广告投入,使得动漫类期刊运作困难。一些学者认为动漫类期刊是动漫产业的一部分,需要影视产业的发展及拉动,孤军作战不成系列也是很难成气候的。理财类期刊的投资渠道不多,读者定位困难,办刊风险也较大。

人文类期刊遭遇寒冬,《书城》期刊 12
月宣布休刊。作为小众类人文期刊,这一类期刊或是照搬国际期刊的经营编辑风格,或是编者意志至上,或是经营上莫衷一是,最终造成了今天难以生存的局面。有关人士提出与网络技术联手等新的发展模式

老年类期刊引起关注。目前,我国公开发行的老年期刊月发行量为 350 万册以上,经营收入约 1.5 亿元,主要针对离退休人员,多为综合类期刊,在特有渠道内运行,地域间互相不竞争。在改革的大形势下, 老年期刊原有渠道被打破,因此必须提高市场化水平,在内容上实现专业化、个性化,度过由公费订阅转向自费订阅的阵痛期

母婴亲子类期刊市场渐热。当前市场共有 30 余份期刊,活跃的有 10 多种,新办期刊与领导品牌期刊差距并不大。目前该类期刊定位比较高端,与高端广告商的产品定位相符合。发行渠道上有一些特殊通路,
如母婴用品店和医院。存在一些问题,如恶性竞争、地方保护、阶段性发展的瓶颈、广告商认识不足等, 但可预测未来几年会是迅速增长。

新闻类期刊依旧受瞩目。2005
3 月第七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新闻媒体研究所年会在海口召开,围三贴近原则进行讨论。对于提高新闻期刊的竞争策略,业界已有共识如精心策划选题、发布独家新闻等。对于新闻类的学术期刊则强调正确的理论导向、提供互动和学习研讨的平台,要拒绝版面费等不良现象,加强前瞻性研究,提高论文质量,最终提高自身公信力。综合类新闻期刊则强调组建富有影响力的期刊,要及早定位、适当转型,培育一批品牌期刊,并要精确培育受众

DM类期刊进入震荡中。2005  年,国家工商总局施行17 
号令,提升了DM期刊的承办条件。免费直投的DM期刊准确到达率不高,印刷成本相对较高,广告主信任少,同质化竞争激烈,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业内人士建议,要经营好DM期刊,一是要从渠道开发转向内容建设,二要开发副产品,如基于读者数据库的市场运作,三要勇于逆向思维,如先确定广告客户再定位受众,并要搞好渠道建设

1.4      期刊业发展趋势研究

期刊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临更进一步的挑战,发展的几大趋势不容忽视。付佩宁结合我国现状,指出现代期刊业的发展趋势:出版规模集团化、出版内容专业化、出版周期快捷化、编辑手段现代化、期刊编排规范化、出版发行全球化、期刊经营多元化、期刊高档化精美化。而集约化、国际化、数字化是目前期刊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三大趋势。

1.4.1   
集约化

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是资源配置的集中化趋势,即规模化竞争和集团化建设。集团化、规模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对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多元开发,从而使资产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前我国传媒业有两种不同的集团组合模式,即权力嫁接模式与资本联姻模式。权力嫁接模式的弊病已为公众所知晓,资本联姻的模式是政府、业界、学界共同认可的模式。针对当前传媒业的发展,喻国明认为 传媒业合竞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传媒业必须解决碎片化生存的状况。我国的传媒产业价值链基本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跨媒体的产业链条,二是跨行业的产业链条。在规则再造的前提下,我国的传媒


常晓武、刘庆余:《我国男性期刊为什么会升温》,《编辑之友》,2005 年第 5 期。

方敏、杨晓军:《我国动漫出版的现状及趋向》,《出版发行研究》,2005 年第 2 期。

《人文杂志遭遇寒冬〈书城〉再传停刊》,维普资讯网。

王平君:《老年期刊的发展与走势》,《传媒》,2005 年第 10 期。

《母婴亲子杂志市场渐热,恶性竞争导致价格偏低》,维普资讯网。

于德山:《我国综合类新闻期刊现状》,《当代传播》,2005 年第 3 期。

DM 杂志:都是免费惹的祸》,傲视传媒网。

付佩宁:《现代期刊业的发展方向》,《决策咨询通讯》,2005 年第 3 期。


业整体步入去碎片化的生存阶段。

期刊业的碎片化生存相对严重。期刊业是我国整个新闻出版领域中规模化经营度最低的行业,布局分散,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使期刊出版单位规模小,效益差,实力弱。因此,期刊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开辟出新的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仍只有一家期刊集团和为数不多的刊群,且经济实力不强,媒介成分单纯、经营结构单一。在政策紧缩的 2005 年,期刊业的集团化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有甘肃出版社以《读者》为核心酝酿集团化改革,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将集团内发展势头较好的四家期刊进行合并组建了读书期刊社。

在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下,2005 年的期刊业更多是对于已有的集团化改革经验进行总结。

有学者对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的组建原则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以一个主打媒体为平台,四川党建期刊进行跨媒体运作。其组建原则为产权归属未来投资人,资本初期以国有资产为主体, 以后逐渐过渡到社会资本的股份制;企业法人制代替事业法人制;经营上以品牌大刊为龙头,创建品牌集群,造就期刊群势效应;实行企业财务管理与预算制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从这几个原则可分析出,
期刊业改革问题的根本点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领域不可发生混淆,要分开运行,分开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四川期刊集团,也是它成功经验之处。

还有学者对湖北省的文化产业集团深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思考,其中涉及到期刊业的改革。总体而言,
文化产业改革,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行政关系等带来的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重视锻造新的文化价值链,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集团的统筹和协调。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高校的科技期刊可以重点学科为基础,实现期刊集团化。

学界对于期刊集团化集中讨论较少的原因,一部分与期刊业在 2005 年的发展现状有密切的关联,另一部份则是与学者对期刊集团化认知狭隘有关。当前,我国对于期刊集团化的定义为以期刊为主业,利用期刊品牌而推行的集团化经营,因此符合标准的只有家庭期刊集团。一些出版集团,如时尚出版集团旗下有十五本期刊,但是仍被定位刊群,缺乏集团化的研究。其实,随着文化产业集团化改革的深化,跨媒体集团和跨行业集团将越来越多。诚如喻国明在前文中指出的,这是必然的两大发展趋势。在这两条产业链中,都有可能出现优质品牌期刊,无论发行量和广告经营收入都比较高,它们依托集团优势,联手打造集团内部的产业价值链,市场竞争的优势更大。而这些期刊亦有极大可能成为期刊业的中流砥柱,不可仅因它不隶属于期刊集团,就忽视其集团化特性在期刊业的优势。因此,在当前对于期刊集团化问题的研究上, 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期刊集团的分析,二是跨媒体集团中的期刊分析,如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只有拓宽研究视野,才有可能具备理论的适用性、前瞻性,这一点在当前的期刊研究中明显欠缺。

1.4.2   
国际化

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有几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中国期刊的输出,将国内优秀的刊物向全球市场推广。另一方面,是指在国外期刊进口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入世后书刊市场对外放开,中国在刊物质量、经营管理、制作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学习国外经验,逐渐达到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期刊业的整体经营规模和实力还不足以与国际期刊集团抗衡,虽然少数品牌期刊迈开了海外输出的步伐,也不能改变我国期刊在竞争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现在针对期刊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期刊的办刊经验、在市场放开后国内期刊应对海外竞争对手冲击的对策、以及与国外期刊经营管理的比较上。

加入 WTO 后,期刊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期刊业的国际化趋势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国际期刊通过进出口公司和版权合作的方式,渗透到我国的期刊市场,而我国期刊整体竞争实力偏弱,品牌期刊的优势和影响力不强,不仅难以阻击国际期刊的侵入,更谈不上走出去这个问题。

张伯海在分析报刊业时指出:中国的报纸业实力大于期刊业,已形成比较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市场模式与市场规模。但期刊在近 20 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处在一个缓慢上升的阶段。期刊的国际交流主要是同国外知名品牌进行版权合作,报刊的出版发行、印刷市场都在对外开放,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虽然目前走出去的天地不宽,但海外华人的需求、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都为我们走出去创造了条


喻国明《去碎片化:传媒经营的新趋势》,《视听界》2005.年第 4 期。

《什么是产业意义上的传媒集团――试析四川期刊集团的组建原则及理论价值》,《浙江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江汉论坛》,20053 期。


件。对于走出去这个命题,张伯海指出是严峻而紧迫的。一是海外华人的群落增加,要求看到更多的华文期刊,二是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其他国家迫切需要通过期刊来了解中国文化等。因此,中国期刊业必须要要拿出大手笔,做大文章;要善于借水行船,把出版物运往国外销售或在海外出版或同海外出版业合作出版;要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实现走出去的目的

2005 年,中国期刊业走出去的步伐仍然不大。《读者》期刊于 7
月份推出繁体字版,并签约走向海外。彭长城等代表参加世界期刊大会后,向国内介绍了国际期刊发展的新趋势,国外期刊业与国内期刊业的市场化运作的差异等。

而国外媒体依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9 月份国际时尚期刊《VOGUE》登陆中国;全球第一高尔夫期刊《高尔夫大师》通过版权合作携手体坛周报进入中国;《科学美国人》与重庆《电脑报》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引进法国《吸引力》期刊的成人版。

针对此状况,学界对于期刊业如何国际化进行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研究:一是介绍国外期刊业发展的情况。有人对美国的期刊业进行总结,过去三年,美国出版业零售收入增长不到
1%,但是名人类期刊、结款台的期刊销售上扬从而影响了出版公司,未来美国的零售市场仍无增长趋势、竞争态势严峻、周刊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大。对域外儿童期刊进行扫描,指出以卡通形象作为儿童期刊名称,出版相关读物,是世界儿童期刊的主要潮流;品牌进行国际化开发,利用已有的成人期刊进行品牌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并与儿童产品商家合作开发儿童消费品市场。这些都为我国期刊业了解国外发展,借鉴有效经验提供了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介绍欧美国家期刊与我国期刊业合作的情况。美国出版集团以授权为主进行合作,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女性消费类、IT和科技类期刊。合作公司由IDG数据集团、赫斯特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

Primedia公司、Conde Nast集团、迪斯尼公司。欧洲投资为先,有法国桦榭菲力柏契集团、费加罗报刊公司, 德国贝塔斯曼集团、BAUER集团、弗戈媒体公司、《Auto Moto Und Sport》期刊社,欧洲商业传媒集团、英国《Auto Car》、《OK!》期刊社、瑞士荣格集团。中外期刊合作的具体途径为:版权贸易、广告代理、文化传播发行公司、合资经营

第三个层面是对中国期刊业和外国期刊业进行比较。吴

点击打开微信,马上办理ETC


意见反馈

发表评论